幼兒哭鬧發燒非小事 醫生:3成人帶致命腦膜炎雙球菌

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可帶來嚴重後遺症如智力遲緩、失聰甚至死亡,尤其常見於幼童及青年身上。在香港,大部分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均是由B型腦膜炎雙球菌引致,大家是時候來了解多一點。


腦膜炎雙球菌由接觸傳播


其實經由接觸傳播的腦膜炎雙球菌,可分為不同的血清型,常見有A、B、C、W、X和Y型,當中又以B型佔最多本地呈報個案。香港惠澤長者基金主席、疫苗學堂召集人麥肇敬醫生指出,腦膜炎雙球菌十分常見,因為大約有4%至35%的健康成年人,鼻咽都帶有這病菌,隨時可以成為幼兒及年青人染病的源頭。根據衞生防護中心的數據,2019年本港共有14宗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個案,即病菌入侵血液、腦部或脊髓,至於較輕微的感染則不屬於法定呈報疾病。


可引發敗血症 死亡率高達10%至15%


麥醫生表示感染病菌的人病情可於短時間內惡化,由清醒到失去知覺只是數小時的事,而且此病可引發敗血症,死亡率高達10%至15%。他分享個案:「曾有小朋友因發燒入院,醫護人員如常替他治療,當時他仍能夠玩耍,以為只是普通感冒很快會康復。之後小朋友想休息,怎料護士替他量度體溫時發現呼吸微弱、血含氧量下跌,要入深切治療部用呼吸機幫助呼吸,檢查並確診為腦膜炎雙球菌感染。隨後更發現細菌入血,小朋友最後死亡,即使康復亦有兩成人受永久殘障影響。」因此,市民要認識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及時察覺病患及即時求醫,而採取適當的預防更為重要。麥醫生續稱,目前治療腦膜炎雙球菌感染以抗生素為主,並視乎情況加入類固醇,曾經與病人接觸的醫護人員亦需要接受監察和預防治療。


幼兒染病症狀難察覺


感染B型腦膜炎雙球菌後可出現高燒、頭痛、頸部僵硬、嘔吐、怕光及嗜睡等症狀。兒科專科醫生馮卓文提醒家長,感染此症的幼兒徵狀不明顯,可能只是胃口不佳,食一、兩安士奶便不肯進食,有時其他病患如玫瑰疹也會令小朋友出現類似症狀,確實不易分辨。而他們亦無法表達身體不適,令人難以察覺。「嬰幼兒染病後可能會出現持續哭喊、暴躁、拒絕進食等看似扭計的症狀,一旦拖延處理,可能會帶來遺憾的結果。B型腦膜炎雙球菌感染若未有及時治理,可產生嚴重後遺症,包括記憶和學習障礙、腦部損害、癲癇、腎衰竭、休克甚至死亡。」馮醫生說。


接種疫苗可及早預防


要預防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是接種疫苗,其中針對B型腦膜炎雙球菌的疫苗的保護率超過九成,適合超過兩個月大的嬰幼兒及其他年齡人士接種。另有結合疫苗可對付其他血清型腦膜炎雙球菌,至於常見副作用則與其他疫苗相若。B型腦膜炎雙球菌可經由飛沬及日常接觸傳播,例如同枱食飯都有機會將病菌傳染他人,馮卓文醫生指,很多健康成年人都帶有B型腦膜炎雙球菌,但一般也不會做病菌檢測,因為即使驗出帶菌,也難免會接觸家中小朋友,「唔通唔掂家中小朋友?」所以最有效的預防措施是接種疫苗。




資料:https://www.stheadline.com/child-health/3226219/%E8%A6%AA%E5%AD%90%E5%81%A5%E5%BA%B7%E5%B9%BC%E5%85%92%E5%93%AD%E9%AC%A7%E7%99%BC%E7%87%92%E9%9D%9E%E5%B0%8F%E4%BA%8B-%E9%86%AB%E7%94%9F%E6%8B%86%E8%A7%A33%E6%88%90%E4%BA%BA%E5%B8%B6%E8%87%B4%E5%91%BD%E8%85%A6%E8%86%9C%E7%82%8E%E9%9B%99%E7%90%83%E8%8F%8C



23歲澳女外遊染惡菌致腦膜炎亡 醫生建議接種疫苗防中招

23歲澳洲女大生Bella Fidler與友人到峇里島畢業旅行,豈料回國後一周突然開始發燒,最初以為只是患上流感,但情況竟急速惡化,詳細檢查後被診斷出感染「B型腦膜炎雙球菌」,由病發到去世不足一日。到底甚麼是腦膜炎?哪類人又是高危群組?


腦膜炎雙球菌可傳播?醫生:病徵不易察覺、嚴重或致死


腦膜炎雙球菌是一種因細菌感染導致的疾病,主要由其中6種最常見的血清群,包括A、B、C、W、X及Y型所引起,可透過打噴嚏、咳嗽的飛沫、密切的身體接觸如親吻,以及共享食物和飲品傳播,潛伏期約為3至4天。全球大概有十分之一人口是長期帶菌者,當中以嬰幼兒、青少年和較年輕的成年人比例最高。


兒科專科醫生鄧秀碩指出,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初期,患者或會出現發燒、頭痛、嘔吐、頸部僵硬、肌肉酸痛等,與一般感冒的病徵相似,所以不易被察覺;及後可能會出現紅色或紫色的皮疹。一旦細菌入血則會隨著血液破壞身體器官,甚至「壞腦」,身體狀況有機會於24小時內急轉直下並引致神智不清,若不及時醫治,有機會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


據統計,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當中,每10個就有一個死於此疾病;而每5個患者就有一個可能有永久殘疾,包括:腦部損害、失聰、肝臟或腎臟衰竭,以及截肢。


本港病例逾半屬B型 嬰幼兒染病風險最高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的資料顯示,2019年香港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發病數字創十年新高,達14宗,當中有一半個案都屬於B型。而有研究報告更指出,2016年上海的B型腦膜炎雙球菌感染佔比更錄得63.2%,數字近年更持續上升。


而任何人都有機會腦膜炎雙球菌,但嬰兒、5歲以下的幼童為高危族群;因為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而且失去母親抗體,加上腦部血管保護層未完全發育,所以發病率為最高。另外,青少年、60歲以上的長者、患有慢性病或免疫系統疾病人士也較高風險。


腦膜炎雙球菌在英美澳及中東等地區的發病率遠高於香港,所以打算到外遊、海外升學或移民的人士,絕對不能忽視潛在風險,應事先做好準備,保障個人健康。


疫苗提供安全保護 有效預防腦膜炎雙球菌


鄧醫生表示,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保持良好衛生及接種疫苗是最有效預防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方法。平日勤洗手,不適時需要帶上口罩,更要保持家居環境清潔。


而目前市場上提供的疫苗分為兩種,包括:ACWY型4價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和B型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家長們要留意的是,現時並沒有單一疫苗可預防所有類型的腦膜炎雙球菌;而視乎疫苗品牌,注射的時間及劑數均有不同,最早可在出生6週後接種;須合共接種2-4針,才能全面發揮疫苗保護作用。


部分國家如英國、澳洲、新西蘭、美國及台灣都強烈推薦嬰兒、青少年、遊客和高危人士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並且為特定群組提供資助。


本港診所早已有腦膜炎雙球菌型疫苗供應,數據顯示保護率可達95%至100%,惟沒有加入於政府兒童疫苗資助計劃內,因此家長需要自費為嬰幼兒接種。注射疫苗後,或會出現輕微不適反應,如:針口疼痛、疲倦等,症狀很快消退。


雖然本港每年感染腦膜炎雙球菌的個案並不多,但數據顯示仍有上升的趨勢。一旦中招後果可大可小,建議家中有幼童或同住親友需經常往返世界各地,不妨考慮接種腦膜炎雙球菌型疫苗保障健康。



資料:https://www.hk01.com/%E5%81%A5%E5%BA%B7Easy/899730/%E8%85%A6%E8%86%9C%E7%82%8E-23%E6%AD%B2%E6%BE%B3%E5%A5%B3%E5%A4%96%E9%81%8A%E6%9F%93%E6%83%A1%E8%8F%8C%E8%87%B4%E8%85%A6%E8%86%9C%E7%82%8E%E4%BA%A1-%E9%86%AB%E7%94%9F%E5%BB%BA%E8%AD%B0%E6%8E%A5%E7%A8%AE%E7%96%AB%E8%8B%97%E9%98%B2%E4%B8%AD%E6%8B%9B

飛沫傳播 46歲漢染腦膜炎雙球菌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調查一宗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個案,這疾病是經由直接接觸帶菌者或受感染者的飛沫而傳播。個案涉及46歲男子,他於6月13日被發現失去知覺,同日送往瑪麗醫院急症室,並入院接受治療。臨床診斷為腦膜炎雙球菌血症,病人情況穩定,腦脊液樣本經化驗後,證實有腦膜炎雙球菌。

失知覺送院治療

初步調查顯示,病人潛伏期內沒有外遊,其家居接觸者至今無病徵。衞生防護中心表示,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起,主要經由直接接觸帶菌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包括口鼻分泌物)而傳播。潛伏期由2至10日,一般為3至4日。

腦膜炎雙球菌血症的病徵包括突發性發燒、劇烈頭痛、皮膚出現瘀斑及休克,嚴重者甚至會致命。流行性腦膜炎的病徵包括發高燒、劇烈頭痛、頸部僵硬及嗜睡等情況。若情況嚴重更可造成腦部損害或死亡。腦部損害可導致智力受影響、智力發展遲緩、失聰及電解質失衡。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更可引致關節炎、心肌炎、眼內炎或肺炎。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是一種嚴重的疾病,病人須盡快接受抗生素治療。


資料: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news/odn-20230617-0617_00176_025/
「流腦」症狀與感冒相似 輕忽恐致四肢截肢或2天內死亡


當出現與感冒相似的發燒、嘔吐、活動力差等症狀,千萬不要輕忽,如果後頸部僵硬、平衡感變差等症狀在一天內出現,小心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嚴重時恐於12天死亡。全球統計,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無症狀帶菌率約510%,台灣衛福部疾管署2001年調查,2024歲男性腦膜炎雙球菌鼻咽帶菌率達2.3%,一旦發病,恐嚴重衝擊生命。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舉辦衛教活動,提醒國人加強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並邀請藝人林志玲擔任腦膜炎預防與關懷大使,推出「The End. 阿拉丁」與「The End. 睡美人」衛教手冊。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生李秉穎表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致病菌為革蘭氏陰性雙球菌,依細菌結構分類,容易造成疾病的血清型為ABCWXY,國內以B型為大宗,佔率約81%,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長時間處在同一個居住空間或教室族群,容易互相傳染,且約有5%20%個案,未出現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徵狀,直接進展成流行性腦脊膜炎敗血症,對於智力發展與全身健康造成嚴重衝擊。

 

2000年左右,曾發生一名護士、一名成功嶺役男罹患感冒後,竟在兩天內死亡的案例。李秉穎說,當時引起社會恐慌,隨後證實兩人均是罹患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卻輕忽相關症狀不幸死亡。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玉成說,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發病8小時內,症狀不明顯,與感冒相似,如發燒、嘔吐、躁動不安、活動力差等,直到第915小時,才可能出現相對典型的後頸部僵硬、平衡感變差等症狀,此時若輕忽沒有盡速就醫,在1624小時之間,可能就會造成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黃玉成說,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治療以抗生素為主,但患者也需要住進加護病房觀察,少數個案甚至須透過洗腎維持身體功能,特別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會侵襲大腦與血液,恐可能因為中樞神經感染嚴重,造成腦性麻痺、聽力喪失、智力受損、癲癇等神經學後遺症;甚至因血液功能驟減需要截肢,臨床上不少案例,為感染此病後,造成血管阻塞,嚴重時還有四肢都必須截肢的案例。

 

「嬰幼兒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風險較大,但較大兒童也不可輕忽。」黃玉成表示,臨床上曾收治一名10歲女童,罹患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住院治療多日後,就在出院前發現,一隻耳朵的聽力完全喪失,達到失聰的程度,且已無法挽回。

黃玉成指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治療以抗生素為主,尤其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會侵襲大腦與血液,恐造成中樞神經感染嚴重,引起腦性麻痺、聽力喪失、智力受損、癲癇等神經學後遺症,黃金救援時間僅2448小時,即使給予適當治療,死亡率仍達1015%,每7位患者就有1人具死亡風險。

 

防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幼童平時應多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人流密集場所,黃玉成提醒,接種疫苗也是預防方式之一,同時也可自費接種疫苗,一劑約6000元左右,一歲以下幼童需打兩劑,滿一歲後再追加一劑,成人則接種一劑疫苗,避免遭到感染。

 


資料: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296156


染腦膜炎雙球菌 67歲翁命危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正調查一宗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個案,這疾病是經由直接接觸帶菌者或受感染者的飛沫而傳播。個案涉及過往健康良好的67歲男子,他於716日開始發燒,其後於720日被發現失去知覺,同日送往北區醫院急症室,入院接受治療。臨床診斷為腦膜炎雙球菌血症,病人情況危殆。病人的腦脊液樣本經化驗後,證實有腦膜炎雙球菌。


初步調查顯示,病人潛伏期內沒有外遊。衞生防護中心正就個案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包括接觸者追蹤。病人的一名家居接觸者出現病徵,署方已安排他到北區醫院接受診治,他情況穩定。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起,主要經由直接接觸帶菌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包括口鼻分泌物)而傳播。潛伏期由210日,一般為34日。


有關臨床病徵並不一致。當細菌入侵血液(腦膜炎雙球菌血症)或包圍腦部及脊髓的內膜(流行性腦膜炎)時,可引致嚴重病症。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是一種嚴重的疾病,病人須盡快接受抗生素治療。


腦膜炎雙球菌血症的病徵包括突發性發燒、劇烈頭痛、皮膚出現瘀斑及休克,嚴重者甚至會致命。流行性腦膜炎的病徵包括發高燒、劇烈頭痛、頸部僵硬及嗜睡,亦會有嘔吐、畏光或皮疹等情況出現。若情況嚴重更可造成腦部損害或死亡。腦部損害可導致智力受影響、智力發展遲緩、失聰及電解質失衡。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更可引致關節炎、心肌炎、眼內炎或肺炎。

 

 

資料:https://hk.news.yahoo.com/%E6%9F%93%E8%85%A6%E8%86%9C%E7%82%8E%E9%9B%99%E7%90%83%E8%8F%8C-67%E6%AD%B2%E7%BF%81%E5%91%BD%E5%8D%B1-214500922.html


幼童殺手「腦脊髓膜炎」致死率4成?醫:一作為降低感染風險


為了解新冠肺炎對於全球疫苗接種率的衝擊,國際市調組織針對美國、英國、澳洲等8個國家,進行一項將近5,000人的疫苗接種態度調查。調查結果指出,高達81%的家長高度重視施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的重要性,相較於僅有56%的新冠肺炎疫苗,前者的施打重視度遠高於後者25%。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教授,與台大醫院附設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教授指出,諸多先進國家已將各血清型疫苗列入嬰幼兒常規疫苗接種建議,但國人對腦膜炎雙球菌預防的重視度仍有待加強。


根據全球統計,無症狀帶菌率約5-10%,根據台灣疾病管制署2001年調查,20-24歲之男性之腦膜炎雙球菌鼻咽帶菌率達 2.3%;透過直接接觸感染者的喉嚨和鼻腔分泌物或飛沫即有可能感染。一旦發病,短短24小時就可能釀成嚴重健康衝擊,若未經腦脊髓膜炎症狀、直接進展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敗血症」,致死率可高達40%,倖存者中更有20%必須承受相關後遺症。


儘管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對嬰幼兒的健康衝擊甚鉅,但本土發生率較歐美各國少,預防的重要性容易被家長忽略,甚至有部分家長從來不曾聽過此疾病。提醒各位家長,台灣近20年每年皆有本土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確診案例,可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從未消失,且持續威脅嬰幼兒的健康。


李秉穎教授說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源於一種好氧性的革蘭氏陰性雙球菌,可依據細菌結構進行分類,其中,較容易造成疾病的血清型為A、B、C、W、X、Y,我國又以B型為大宗,約有81%屬於此類型;且約有5-20%的個案,未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症狀,直接進展成流行性腦脊膜炎敗血症,對於智力發展與全身健康都會造成衝擊。

 

李秉穎教授表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主要的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因此需要長時間處與同一個居住空間或教室的族群,容易互相傳染此菌。然而,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後,大多數的人都不會出現臨床症狀。全球統計,健康的無症狀帶菌者約5-10%;而根據台灣疾病管制署2001年調查,20-24歲之男性之腦膜炎雙球菌鼻咽帶菌率達 2.3%。無症狀帶菌的時間可能長達數月,不難想像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個案數可能遠遠被低估。

 

李秉穎教授進一步說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主要發生在嬰幼兒,約三分之一的個案發生在小於4歲、尤其小於1歲的嬰兒,台灣於2005-2019年的確診個案中,約三成個案為4歲以下嬰幼兒。提及嬰兒感染的原因,李秉穎教授指出,儘管嬰兒未必經常出門,但家長在職場中或是兄姊在校園內處於群聚環境,都有可能被傳染成為無症狀帶菌者,返家後可能將細菌傳染給新生兒。


黃玉成提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發病後8小時以內,患者症狀極為不明顯,與感冒症狀相似,如發燒、嘔吐、躁動不安、活動力差等;直到第9-15小時,才可能出現相對典型的後頸部僵硬、平衡感變差等症狀,但仍然容易被輕視且並非總是發生。倘若仍未即時就醫,在16-24小時內可能就會造成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整體而言,黃金救援時間僅有短短的24-48小時,即使給予適當治療,死亡率仍有10-15%。

 

黃玉成進一步說明,因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源於細菌感染,臨床上以抗生素為治療主力,但治療成效仍有加強空間,患者也需要住進加護病房觀察,少數個案甚至須透過洗腎維持身體功能。就算即刻展開療程,但致死率仍然高達10%至15%,也就是每7位患者就有1人具死亡風險。

 

除此之外,因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會侵襲頭腦與血液,快速衝擊其功能,就算獲得妥善治療且治癒,也可能因為中樞神經感染嚴重,造成腦性麻痺、聽力喪失、智力受損、癲癇等神經學後遺症,甚至還會因為血液功能驟減需要截肢;對患者未來的人生規劃、自我實踐,無疑會帶來嚴重阻礙。

 

黃玉成呼籲,有鑑於嬰幼兒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風險較大,若要守護孩子的健康,為他們的人生旅途,減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威脅,務必掌握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除了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人流密集場所以外,接種疫苗也是預防方式之一。建議家長諮詢專業醫療人員,並遵照建議選擇適合的預防型別疫苗,及早做好預防。



資料:https://news.ebc.net.tw/news/health/374858


54歲健康良好男子突發燒及頭痛 發現患腦膜炎雙球菌血症


一名過往健康良好的54歲男子,他於八月四日開始發燒、頭痛和全身乏力。他八月五日到嘉諾撒醫院求醫,並入院接受治療。臨床診斷為腦膜炎雙球菌血症,病人現時情況穩定。病人的血液樣本經化驗後,證實對腦膜炎雙球菌呈陽性反應。初步調查顯示,病人潛伏期內沒有外遊,其家居接觸者至今沒有出現病徵。衞生防護中心的調查仍在進行中。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膜炎雙球菌感染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起,主要經由直接接觸帶菌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包括口鼻分泌物)而傳播。潛伏期由二至十日,一般為三至四日。有關臨床病徵並不一致。當細菌入侵血液(腦膜炎雙球菌血症)或包圍腦部及脊髓的內膜(流行性腦膜炎)時,可引致嚴重病症。

 

 

資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587324/%E3%80%90%E8%85%A6%E8%86%9C%E7%82%8E%E3%80%9154%E6%AD%B2%E5%81%A5%E5%BA%B7%E8%89%AF%E5%A5%BD%E7%94%B7%E5%AD%90%E7%AA%81%E7%99%BC%E7%87%92%E5%8F%8A%E9%A0%AD%E7%97%9B%E3%80%80%E7%99%BC%E7%8F%BE%E6%82%A3%E8%85%A6%E8%86%9C%E7%82%8E%E9%9B%99%E7%90%83%E8%8F%8C%E8%A1%80%E7%97%87
出國旅遊留意腦膜炎雙球菌疾病!進展快速、致死率高,接種疫苗提升保護力


如果有出國旅遊的計畫,記得和醫生討論是否需要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疫苗。淡水馬偕紀念醫院醫務部暨社區醫學中心主任詹欣隆醫生指出,世界各國持續都有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案例發生,遠離疾病最好要預作準備。

 

「曾經遇過一位青少年和家人到中國旅遊,幾天後開始發燒、頭痛。原本以為是感冒,但狀況快速惡化,出現噁心、嘔吐、頸部僵硬等症狀,最後確診為腦膜炎雙球菌疾病。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進展速度相當快,可能快速進展成敗血症,死亡率可能高達 40%,相當危險。」詹欣隆醫生說,「幸好在接受適當抗生素治療後,狀況才穩定下來,算是撿回一條命。」

 

腦膜炎雙球菌疾病主要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起,詹欣隆醫生指出,腦膜炎雙球菌屬於革蘭氏陰性雙球菌,能夠存在人體的鼻腔、咽部。帶菌者可能沒有症狀,但是已具有傳染力,能夠經由飛沫傳染病菌。根據統計,在健康者中約有 520%可能呈現鼻咽部位帶菌,也因為檢測不易,盛行率可能被嚴重低估。

 

腦膜炎雙球菌已經超過有二十多種血清型,其中常見的血清群為ABCWXY,在台灣,80% 都是B型感染,每年大概會有數名至十數名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個案。詹欣隆醫生說,世界各國持續都有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案例,造成流行的血清型也不太一樣。民眾如果有出國留學或旅遊需求,建議可在出國前一個月先至旅遊醫學門診諮詢。

 

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進展速度相當快,死亡率可高達40%,且存活者中有20% 產生相關後遺症。世界各國都會藉由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來預防。詹欣隆醫生指出,目前流腦疫苗有兩種,有針對ACWY 型的疫苗,也有針對B型的疫苗,在出國旅遊前,可至旅遊醫學門診,醫生會依照目的地,選擇合適的疫苗。

 

各年齡層都可能出現腦膜炎雙球菌疾病,較好發的族群包括嬰幼兒、青少年及老年等。詹欣隆醫生也提醒,免疫功能不全、補體缺乏、脾臟切除、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族群也有較高的罹病風險。

 

腦膜炎雙球菌疾病初期的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與一般感冒症狀雷同。詹欣隆醫生說,隨著病情進展,頭痛會越來越劇烈,合併噁心、嘔吐、畏光、頸部僵直、譫妄(精神錯亂)等,身體診察會出現典型克尼格氏徵象(Kernig’s Sign)或布里金斯基徵象(Brudzinski Sign),皮膚上可能出現瘀斑,嚴重會導致休克、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很高。

 

因為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進展速度相當快,若延誤就醫,可能導致死亡。存活者高達20%可能有神經學後遺症,如智力受損、聽力受損、癲癇等,部分病人也可能因為嚴重栓塞導致後續肢體截肢,對患者與家屬造成極大的衝擊。

 

針對腦膜炎雙球菌,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治療,詹欣隆醫生表示,適時接種疫苗、及早確定診斷、及早介入治療,才能夠降低死亡率,減少嚴重後遺症的發生。除了接種疫苗之外,戴口罩、勤洗手也有助於預防透過飛沫傳染的疾病,詹欣隆醫生提醒,面對進展快速、死亡率高的腦膜炎雙球菌疾病,預防永遠勝於治療。

 

貼心小提醒

 

腦膜炎雙球菌疾病是腦膜炎雙球菌所造成的疾病,能夠經由飛沫傳染。腦膜炎雙球菌會存在人體鼻咽,帶菌者可能沒有症狀,但已具有傳染力。詹欣隆醫生再次叮嚀腦膜炎雙球菌疾病進展快速、死亡率很高,且存活者常有神經學後遺症。

 

腦膜炎雙球菌疾病在各個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尤其是嬰幼兒、青少年、老年人要特別注意,如果有出國的計畫,一定要留意當地疫情,並事先做好準備,接種合適的疫苗,提升保護力!

 

 

資料:https://pansci.asia/archives/369089


把握136黃金期 讓新生兒擁抱新聲命
依據國民健康署統計,一一一年出生的寶寶有十三萬九二二二人接受聽力篩檢,篩檢率達九十八‧七%,其中共發現七六八位有聽力損失,均及時予以轉介後續療育服務。聽力是語言發展的開端,台灣大約每一千個新生兒就有三至四人為先天性聽損兒,若能在出生「一個月內」完成篩檢、「三個月內」完成確診,並於「六個月大前」開始配戴聽覺輔具與接受聽語療育,幫助孩子回到有「有聲勝無聲」世界,「聽見」美妙的聲音,將來就可達到正常的語言、身心及社會人際發展。

由於輕、中度聽障的孩子不容易被發現,加上年幼的孩子自己不會表達,又無明顯語言溝通的障礙,很容易被忽略,造成日後的遺憾。如果是聽力損失之高危險群,包括有聽障家族史、母親懷孕期間前三個月內曾感染過德國麻疹或其他病毒性的疾病、服用或注射耳毒性藥物、出生體重小於一千五百克早產兒、出生時缺氧、出生後曾住加護病房、出生後細菌性腦膜炎、頭頸部先天畸形(如小耳症)等,更需要注意早期篩檢、確診及介入療育。目前全國總共有二五七家醫療院所提供新生兒聽力篩檢服務,其中有六十一家提供新生兒聽力確診服務,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家長,一定要把握寶貝聽語發展的一三六黃金期,完成一篩檢、二確診、三療育的步驟,讓孩子擁抱新「聲」命。


當孩子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並不代表終生沒有問題,部分孩子在發育過程中,會因為遲發性聽損、中耳炎、外傷、腦膜炎、感染及藥物使用等因素造成聽力受損,因此家長在平常生活中,仍要多留意孩子聽力狀況,平日可透過「兒童健康手冊」的「聽力簡易居家行為量表」檢視及觀察孩子的聽力情形,例如寶寶在三至六個月大時,是否會對環境中的聲音表現興趣;七至十二個月大時,喜歡玩會發出聲音的玩具;一至二歲大時,可以說簡單的單字(如爸爸、媽媽)。

另外,如發現家中三至四歲小孩有講話慢、發音不標準,或對父母的呼叫若有若無的反應,家長應盡快帶孩子至醫院,尋求耳鼻喉科醫師檢查是否有聽力問題,避免錯失學習語言的先機,早期發現並予以治療及復健,才能降低聽力障礙的負面影響,讓孩子可以正常快樂學習與成長。


資料:

https://tw.sports.yahoo.com/news/%E6%8A%8A%E6%8F%A1136%E9%BB%83%E9%87%91%E6%9C%9F-%E8%AE%93%E6%96%B0%E7%94%9F%E5%85%92%E6%93%81%E6%8A%B1%E6%96%B0%E8%81%B2%E5%91%BD-123910545.html


腦膜炎|23歲澳女外遊染惡菌致腦膜炎亡 醫生建議接種疫苗防中招

外遊想玩得開心盡興,最好當然不要出現任何「頭暈身㷫」;傷風鼻塞事小,萬一染上惡菌,更有機會引發嚴重後果!23歲澳洲女大生Bella Fidler與友人到峇里島畢業旅行,豈料回國後一周突然開始發燒,最初以為只是患上流感,但情況竟急速惡化,詳細檢查後被診斷出感染「B型腦膜炎雙球菌」,由病發到去世不足一日。到底甚麼是腦膜炎?哪類人又是高危群組?本文特意請來兒科專科鄧秀碩醫生為大家拆解其成因、症狀、感染風險,以及預防方法。腦膜炎雙球菌可傳播?醫生:病徵不易察覺、嚴重或致死

腦膜炎雙球菌是一種因細菌感染導致的疾病,主要由其中6種最常見的血清群,包括A、B、C、W、X及Y型所引起,可透過打噴嚏、咳嗽的飛沫、密切的身體接觸如親吻,以及共享食物和飲品傳播,潛伏期約為3至4天。全球大概有十分之一人口是長期帶菌者,當中以嬰幼兒、青少年和較年輕的成年人比例最高。

鄧醫生指出,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初期,患者或會出現發燒、頭痛、嘔吐、頸部僵硬、肌肉酸痛等,與一般感冒的病徵相似,所以不易被察覺;及後可能會出現紅色或紫色的皮疹。一旦細菌入血則會隨著血液破壞身體器官,甚至「壞腦」,身體狀況有機會於24小時內急轉直下並引致神智不清,若不及時醫治,有機會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初期病徵,與一般感冒相似。(圖片:Shutterstock)

據統計,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當中,每10個就有一個死於此疾病;而每5個患者就有一個可能有永久殘疾,包括:腦部損害、失聰、肝臟或腎臟衰竭,以及截肢。本港病例逾半屬B型 嬰幼兒染病風險最高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的資料顯示,2019年香港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發病數字創十年新高,達14宗,當中有一半個案都屬於B型。而有研究報告更指出,2016年上海的B型腦膜炎雙球菌感染佔比更錄得63.2%,數字近年更持續上升。

而任何人都有機會腦膜炎雙球菌,但嬰兒、5歲以下的幼童為高危族群;因為嬰幼兒的免疫系統尚未成熟,而且失去母親抗體,加上腦部血管保護層未完全發育,所以發病率為最高。另外,青少年、60歲以上的長者、患有慢性病或免疫系統疾病人士也較高風險。在澳洲,嬰兒感染腦膜炎雙球菌的發病率超過2成。(資料來源:https://bbvaccine.com)

腦膜炎雙球菌在英美澳及中東等地區的發病率遠高於香港,所以打算到外遊、海外升學或移民的人士,絕對不能忽視潛在風險,應事先做好準備,保障個人健康。疫苗提供安全保護 有效預防腦膜炎雙球菌

鄧醫生表示,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保持良好衛生及接種疫苗是最有效預防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方法。平日勤洗手,不適時需要帶上口罩,更要保持家居環境清潔。

而目前市場上提供的疫苗分為兩種,包括:ACWY型4價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和B型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家長們要留意的是,現時並沒有單一疫苗可預防所有類型的腦膜炎雙球菌;而視乎疫苗品牌,注射的時間及劑數均有不同,最早可在出生6週後接種;須合共接種2-4針,才能全面發揮疫苗保護作用。注射疫苗是目前最有效預防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的方法,2個月以上的嬰兒已可接種。(圖片:Shutterstock)

部分國家如英國、澳洲、新西蘭、美國及台灣都強烈推薦嬰兒、青少年、遊客和高危人士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並且為特定群組提供資助。英、美、澳洲政府有提供免費接種腦膜炎雙球菌疫苗。(資料來源:https://bbvaccine.com)

本港診所早已有腦膜炎雙球菌型疫苗供應,數據顯示保護率可達95%至100%,惟沒有加入於政府兒童疫苗資助計劃內,因此家長需要自費為嬰幼兒接種。注射疫苗後,或會出現輕微不適反應,如:針口疼痛、疲倦等,症狀很快消退。

23歲澳女因B型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死亡的個案,針對B型已於7個國家及地區被列為必要接種疫苗,包括:美國、葡萄牙、英國、意大利、立陶宛、安多拉及南澳。而在美國,超過350間大學更規定學生在入讀前必須接種「B型腦膜炎雙球菌」疫苗,以減少大型傳播的機會。7個必要接種B型腦膜炎雙球菌的地區。(資料來源:https://bbvaccine.com)

雖然本港每年感染腦膜炎雙球菌的個案並不多,但數據顯示仍有上升的趨勢。一旦中招後果可大可小,建議家中有幼童或同住親友需經常往返世界各地,不妨考慮接種腦膜炎雙球菌型疫苗保障健康,詳細請向醫生徵詢專業意見。

兒科專科—鄧秀碩醫生

原文網址: 腦膜炎|23歲澳女外遊染惡菌致腦膜炎亡 醫生建議接種疫苗防中招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89973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B型流行腦膜炎病例上升 當局促澳人警惕
B型流行腦膜炎病例上升 當局促澳人警惕

在阿德萊德Glynde的醫療中心總部一名兒童免費接種B型腦膜炎球菌疫苗。

衛生當局正敦促澳洲人警惕正在上升的腦膜炎球菌病例。


新州衛生廳週五(8月4日)發布警告,此前今年已報告了25例流行腦膜炎病例,其中大部分為B型腦膜炎感染病例。

腦膜炎球菌是一種罕見、但嚴重且能致命的病毒感染,嬰兒、幼兒、青少年和年輕人面臨的風險最高。

新州衛生廳表示:「雖然這些年齡段的疫苗接種每年減少了感染數量,但疫苗並不能預防所有腦膜炎球菌菌株,所有年齡段的人都可能被感染。」

「所有人都應該留意症狀,以便他們能夠迅速採取行動。」

腦膜炎球菌症狀包括突然發燒、頭痛、頸部僵硬、疲倦、關節疼痛、對強光敏感、噁心嘔吐、嬰兒哭聲高亢、出現紅紫色斑點等。


如果出現這些症狀,澳洲人應尋求醫療援助,因為如果不及時治療,這種疾病可能會在數小時內致命。

新州為12個月大的嬰兒免費提供腦膜炎球菌 ACWY 疫苗,並為10歲的兒童提供第二劑疫苗;而昆州正在為該州的嬰兒、兒童和青少年免費提供B型腦膜炎球菌疫苗。

澳洲王家全科醫生學院(RACGP)對免費疫苗接種的公告表示歡迎。

「必須認真對待B 型腦膜炎球菌。這是一種罕見但可怕的疾病,如果不緊急護理,可能會導致死亡或殘疾。」RACGP 院長希金斯(Nicole Higgins)對9號新聞網說。

希金斯說,有證據表明,B型菌株腦膜炎正在成為更常見的死亡原因,他呼籲將疫苗接種納入國家免疫計劃,並在所有州和地區實行免費接種。

責任編輯:宗敏青


資料: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3/8/4/n14047834.htm

乙型鏈球菌|上水天光墟購淡水魚 7人染菌2人不治 惡菌恐致腦炎小心3大症狀
乙型鏈球菌|上水天光墟購淡水魚 7人染菌2人不治 惡菌恐致腦炎小心3大症狀
14:16 2023/12/27

上水天光墟購淡水魚,7人染菌2人不治,惡菌恐致腦炎小心3大症狀。

處理和食用淡水魚小心!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指在9至10月間,共檢測出8宗侵入性乙型鏈球菌病例,其中2人死亡,在8宗個案中有7人曾到俗稱上水天光墟的石湖墟市場購買淡水魚。有傳染病醫生提醒,如手部有傷口,接觸生的食物時容易受感染,留意3大染上惡菌徵狀。

在今年9月1日至10月31日期間,共檢測出8宗侵入性乙型鏈球菌(ST283)病例,涉及6男2女(49至85歲),4人為退休人士,其餘4人分別任職廚師、司機、建築工人和裝修工人,當中4人居於上水、2人居於粉嶺、2人居於馬鞍山。

7人曾到上水天光墟 2人感染後死亡

8名患者中有3人本身健康狀況良好,另外5人有潛在疾病。其中2宗出現腦膜炎、2宗表現為化膿性關節炎,其餘4宗出現敗血症、椎間盤炎、腎盂腎炎、壞死性筋膜炎。8宗病例中有2人死亡,其餘6人已經康復並出院。

流行性疾病曲線顯示,病例數字於今年9月下旬達到高峰,最後一宗病例的症狀出現日期是10月7日,此後截至12月10日,並未發現新病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其中7人曾從上水天光墟購買和進食淡水魚,有7人曾進食煮熟了的草魚或鳙魚(或兩者),有1人則聲稱曾吃用未煮熟的鯪魚。患者中有7人曾接觸淡水魚,其中5人報稱徒手處理,有3人在處理時手部已有傷口。所有個案的其他家庭成員均無受到影響。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7宗ST283個案均涉及石湖墟農產品分銷點,發病前1個月內曾到訪、處理或吃用天光墟的淡水魚。衞生防護中心聯同食環署於11月1日到天光墟2個魚檔採集魚類和環境樣本,均沒驗出ST283,但仍對該處攤位進行徹底清潔和消毒。

留意3大染菌症狀

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曾祈殷表示,乙型鏈球菌的主要傳播途徑是接觸生的食物時,手部有傷口,或食用未經煮熟的食物,例如生滾粥、打邊爐等,長者、免疫力較低人士較易受感染。他指患者初期感染時可能不以為意,感覺「沾寒沾凍」、打冷顫、感冒的症狀,如未能及早知悉,去看醫生或服用相關抗生素,細菌會影響關節、心內膜,造成腦炎、腦膜炎,可導致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

曾祈殷建議市民煮食時,應保持衛生並徹底煮熟。他又指隨著全球氣溫、海水暖化問題,細菌自然會滋生,這種乙型鏈球菌同樣可出現在非魚類海鮮,甚至在肉類中,最主要原因是可以互相交叉感染。

原文網址: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678461/%E4%B9%99%E5%9E%8B%E9%8F%88%E7%90%83%E8%8F%8C%EF%BD%9C%E4%B8%8A%E6%B0%B4%E5%A4%A9%E5%85%89%E5%A2%9F%E8%B3%BC%E6%B7%A1%E6%B0%B4%E9%AD%9A%E3%80%807%E4%BA%BA%E6%9F%93%E8%8F%8C2%E4%BA%BA%E4%B8%8D%E6%B2%BB%E3%80%80%E6%83%A1%E8%8F%8C%E6%81%90%E8%87%B4%E8%85%A6%E7%82%8E%E5%B0%8F%E5%BF%833%E5%A4%A7%E7%97%87%E7%8B%80?mtc=10012
37歲男子感染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 留醫深切治療部
37歲男子感染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 留醫深切治療部 
2024年1月6日星期六


衞生防護中心今(6日)公布一名37歲男子感染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現時在瑪麗醫院深切治療部留醫,臨牀診斷為腦膜炎。中心正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所有密切接觸者至今未有出現病徵

該名37歲男子,自上月初入住南區懲教署院所,直至本周三(3日)期間健康情況一直穩定;惟翌日(4日)起出現輕微神志不清,即時被安排到瑪麗醫院急症室求醫。他其後出現發燒,並被轉往深切治療部留醫,臨床診斷為腦膜炎,而經化驗的腦脊液樣本,證實對腦膜炎雙球菌呈陽性。中心已為所有密切接觸者安排預防藥物;懲教署院所亦已進行即時消毒。

中心發言人表示,腦膜炎雙球菌感染感染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主要經由直接接觸帶菌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所傳播;潛伏期由2至10日,一般為3至4日。中心呼籲市民,避免到人多擠迫地方;打噴嚏或咳嗽時亦應掩着口鼻,並用梘液即時洗手。

腦膜炎是一種嚴重的疾病,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我們都應該關注並採取預防措施。接種腦膜炎疫苗是預防感染的有效方法,特別是對於青少年、小朋友、高危人群等,更應該重視疫苗接種的重要性。讓我們在新年之前及早接種腦膜炎疫苗,共同預防腦膜炎的威脅。

原文網址:
https://news.mingpao.com/ins/%E6%B8%AF%E8%81%9E/article/20240106/s00001/1704517250437/37%E6%AD%B2%E7%94%B7%E5%AD%90%E6%84%9F%E6%9F%93%E4%BE%B5%E5%85%A5%E6%80%A7%E8%85%A6%E8%86%9C%E7%82%8E%E9%9B%99%E7%90%83%E8%8F%8C-%E7%95%99%E9%86%AB%E6%B7%B1%E5%88%87%E6%B2%BB%E7%99%82%E9%83%A8
腦膜炎病徵易混淆 血清B型肆虐需積極預防
腦膜炎病徵易混淆 血清B型肆虐需積極預防

撰文:健康Easy出版:2023-09-18 16:00更新:2023-09-18 16:00

腦膜炎雙球菌主要經由患者咳嗽或打噴嚏而產生的飛沫或直接接觸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而傳播,隨著社會逐漸復常,世界各地入侵性腦膜炎個案再度上漲。截至8月,本港已錄得5宗個案。有兒科專科醫生指出,約90%因感染而死亡的兒童和青少年,是在確診後的24小時內死亡。為降低入侵性腦膜炎的傳播風險,學會建議為高風險人士制訂清晰的疫苗接種指引,包括針對最普遍的B型腦膜炎雙球菌感染,作出對應的疫苗接種建議。
馮寶姿醫生指,一旦出現紅疹,意味屬腦膜炎雙球菌血症的嚴重症狀。

感染腦膜炎雙球菌高危人士包括5歲以下,尤其1歲以下的嬰幼兒、65歲或以上的長者、先天或因疾病導致免疫系統弱的人士。香港兒科醫學會主席、兒科專科馮寶姿醫生指,感染腦膜炎雙球菌的症狀與感冒相似,或令患者混淆病況,導致延誤就診,造成病情惡化。馮醫生提醒,除了上述的病徵外,更要留意患者有否出現紅疹。「一旦出現紅疹,這意味血液受感染,屬腦膜炎雙球菌血症的嚴重症狀。」血清B型個案為主

現時,主要流行的腦膜炎雙球菌共有六種血清型,包括A、B、C、W、X及Y型。世界各地,包括香港、中國、英國、美國及澳洲等地,均以血清B型個案為主,佔病例總數一半或以上。馮醫生指,由於針對B型腦膜炎雙球菌疫苗匱乏,其引致的死亡個案高達64%,較其他血清型,例如W及Y型高出接近50%。

香港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學會會長、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陳偉雄醫生表示,本港於2018年錄得10宗感染病例,當中一半屬血清B型。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臨床副教授、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關日華醫生指,根據研究顯示,在新冠疫情期間,腦膜炎雙球菌疫苗的接種率及覆蓋率均錄得明顯跌幅。鑑於疫苗接種率下降,加上取消社交距離措施,故在疫情過後,世界各地入侵性腦膜炎個案再度上漲。本港截至8月已錄得5宗個案關日華醫生指,在疫情過後,世界各地入侵性腦膜炎個案再度上漲。

其中,英國的個案數量在疫後大幅反彈,高達88.7%屬於B型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當中更有41.5%屬於15-19 歲的組別。關醫生又指出,本港情況同樣不容小覷。受新冠疫情影響,2022年本港並沒有錄得任何入侵性腦膜炎個案。不過,香港在2023年2月、5月至8月間均錄得入侵性腦膜炎新增個案,顯示香港入侵性腦膜炎已再次在香港肆虐。陳偉雄醫生建議,政府重新考慮公佈本港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個案的血清型予公眾參考。

現時,包括英國、澳洲、美國等國家已將B型腦膜炎雙球菌疫苗納入接種建議。陳醫生建議政府參考其他國家做法,制訂疫苗接種指引;同時,建議政府重新考慮公佈本港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個案的血清型予公眾參考。除此之外,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應保持雙手清潔、良好生活習慣,及早接種對應疫苗。

原文網址: 腦膜炎病徵易混淆 血清B型肆虐需積極預防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4214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寶貝不出門也可能感染「腦膜炎雙球菌」!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好發嬰幼兒,恐留 4 大後遺症
寶貝不出門也可能感染「腦膜炎雙球菌」!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好發嬰幼兒,恐留 4 大後遺症
日期:2023 年 7 月 13 日 作者:陳 韋彤
20230713_甚麼是流行性腦脊隨膜炎 嬰幼兒不出門也可能感染 恐留4大後遺症

 開學預備中!給家長的準備指南
除了腸病毒、新冠病毒、流感、肺炎鏈球菌等常見的病菌外,嬰幼兒也面對著腦膜炎雙球菌的威脅。醫師指出,寶寶即便不出門,也可能被無症狀卻帶菌的家人傳染,一旦發病,短短 24 小時就可能釀成嚴重健康衝擊,不僅有致死的可能,感染後也須小心腦性麻痺、聽力喪失等後遺症。

你聽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嗎?雖然台灣本土病例不如歐美國家多,但近 20 年都有確診案例,表示該疾病其實從未消失,而嬰幼兒若感染,恐會嚴重衝擊健康。面對發病症狀不典型、不明顯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家長與孩子不可不慎,應掌握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積極認識疾病。

   
什麼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嬰幼兒不出門也可能會感染!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說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源於革蘭氏陰性雙球菌,其中較容易造成疾病的血清型為 A、B、C、W、X、Y ,我國則以 B 型為大宗,約有 81% 屬於此類型。而此疾病主要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需要長時間處與同一個居住空間或教室的族群,容易互相傳染此菌。

不過李秉穎提到,大部分的民眾感染腦膜炎雙球菌後,並不會出現臨床症狀。全球統計,健康的無症狀帶菌者約 5 至 10%;台灣疾病管制署也曾調查,20 至 24 歲的男性中,鼻咽帶有腦膜炎雙球菌的機率達 2.3%,且長達數月但不自知。

李秉穎提到,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主要發生在嬰幼兒,小於 4 歲的個案約占三分之一,尤其是小於 1 歲的嬰兒。台灣於 2005 至 2019 年的確診個案中,就有 3 成個案為 4 歲以下嬰幼兒。因此,嬰兒未必經常出門,但家長在職場中或是兄姊在校園內處於群聚環境,都有可能被傳染成為無症狀帶菌者,返家後便有機會將細菌傳染給免疫力較低的新生兒。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嚴重衝擊健康,初始症狀不易與感冒區分
孩子若感染腦膜炎雙球菌,須當心對健康造成的衝擊,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玉成指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會侵襲頭腦與血液,快速衝擊其功能,就算獲得妥善治療且治癒,也可能因為中樞神經感染嚴重,造成腦性麻痺、聽力喪失、智力受損、癲癇等神經學後遺症。

黃玉成補充,甚至可能因血液功能驟減,而需要截肢。對患者未來的人生旅程、自我實踐,無疑會帶來阻礙,家長的照護成本也會大幅提升。另外亦有 5% 至 20% 的個案,恐會直接進展成「流行性腦脊膜炎敗血症」,對健康衝擊更甚。

黃玉成提醒,家長要特別注意的是,病童在發病 8 小時內,症狀極為不明顯,且不容易和感冒區分,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常見前驅症狀,包含發燒、嘔吐、躁動不安、活動力差等。直到 9 至 15 小時,才可能出現相對典型的後頸部僵硬、平衡感變差等狀況,但這些症狀仍容易被忽視。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治療成效不足,也可能死亡或留下後遺症
倘若未即時就醫,在 16 至 24 小時之間,可能就會造成器官衰竭甚至死亡。黃玉成指出,因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源於細菌感染,臨床上以抗生素為治療主力,但治療成效仍有加強空間,患者也需要住進加護病房觀察,少數個案甚至須透過洗腎維持身體功能。

整體而言,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黃金救援時間,「僅有短短的 24 至 48 小時」,即使馬上展開療程,也給予適當治療,病童死亡率仍達 10% 至 15%,每 7 位患者就有 1 人具死亡風險。

黃玉成呼籲,有鑑於嬰幼兒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風險較大,請家長務必掌握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除了勤洗手、戴口罩、減少出入人流密集場所,接種疫苗也是預防方式之一。他建議家長諮詢專業醫療人員,選擇適合預防型別疫苗,帶孩子及早做好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預防,以免感染造成憾事。

文/陳韋彤

原文網址:
 https://kids.heho.com.tw/archives/166896
感染者死亡率達15%…美腦膜炎病例增加 美國疾管中心籲:數小時內危及生命
感染者死亡率達15%…美腦膜炎病例增加 美國疾管中心籲:數小時內危及生命
2024-03-31 16:34 台灣醒報/ 記者莊宇欽╱台北報導
「腦膜炎」症狀包括發燒、頭痛、頸部僵硬、噁心和嘔吐,甚至會導致血液感染。


美國腦膜炎病例持續增加,且感染後15%死亡,今年前三個月病例數已經直追去年全年的病例數。美國疾管中心警告,應預防他人咳嗽、接吻和長時間接觸!醫療機構指出,腦膜炎細菌將引起發燒、頭痛、頸部僵硬、噁心和嘔吐等症狀,嚴重的話將導致血液感染。


腦膜炎病例數增加
《美聯社》報導,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28日發出警告,一種侵入性「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病例於美國國內呈上升趨勢,其中大部分是由特定的細菌菌株所引起。

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統計,今年美國各州總計已上報143例腦膜炎病例,有機會超過2023年的病例數(總計422例),而這些病例在30歲至60歲的成年人、黑人和愛滋病毒感染者中更為常見。

該疾病的初期為非特異性症狀,但它們會迅速惡化,並可能在數小時內危及生命,並對倖存者造成長期影響。

利用抗生素、疫苗治療
《衛報》指出,「腦膜炎」症狀包括發燒、頭痛、頸部僵硬、噁心和嘔吐,甚至會導致血液感染,出現寒顫、疲勞、手腳冰冷、呼吸急促、腹瀉等症狀,在後期也可能出現深紫色皮疹。

感染病患可用抗生素治療,以及抵抗腦膜炎球菌的疫苗,以預防不斷增加的菌株。若感染腦膜炎球菌,據估計,約有10%至15%的感染者死亡,倖存者也可能會失聰或截肢。

CDC強調,這種細菌通常透過咳嗽、接吻和長時間接觸而傳播,應避免共享呼吸道和喉嚨分泌物。然而,偶然接觸患者或前往患者曾經去過的地方,並不會因而感染空氣中的細菌。

原文網址: 
https://udn.com/news/story/6812/7868206

返回

立即測試骨質疏鬆風險

完成測試後,有機會獲免費骨質密度檢查 (DEXA) 乙次骨質密度檢查優惠券乙張

閣下資料將會用作此推廣活動聯絡用途,如因資料有誤而未能聯絡閣下,本公司一概不負上任何責任。

action success
×

web design by Inspi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