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旅遊回家疑水土不服 肚瀉現黃疸揭患肝炎

出外旅遊腹瀉肚痛未必是水土不服,台灣一名男病人自旅遊回台後一直腹瀉,最初以為亦只是水土不服,但由於症狀持續遂求醫,最後竟證實自己患上甲型肝炎,有機會導致急性肝衰竭的風險。有台灣醫生指水土不服(Traveler's Diarrhea)與甲型肝炎初期的症狀相似,患者容易忽視。

 

水土不服、甲型肝炎大不同

 

台灣胃腸肝膽科醫生張振榕於當地健康節目《健康2.0》解上述病例,指該名男病人自印度返台後即開始上吐下瀉,最初他以為水肚不服,故不作理會,豈料後來開始出現黃疸,茶色尿等症狀,此時發現事態嚴重求醫,患上甲型肝炎。張振榕醫生指,水土不服與甲型肝炎初期的症狀雖然相似,但臨床上亦有分別:

 

1. 水土不服(Traveler's Diarrhea

定義:一天內腹瀉3次或以上。

徵狀:不成型糞便,腹絞痛,噁心,嘔吐等。

成因:大多數是由細菌誘發,例如大腸桿菌,志賀菌、沙門桿菌;少數會因為寄生蟲;極少數是因為病毒。

出現周期:在旅行第一周出現。

 

2. 甲型肝炎

定義:初期症狀與水土不服相似,難以分辨。

徵狀:腹痛、腹瀉、噁心、頭痛,黃疸、茶色尿。

成因:甲型肝炎病毒。

 

出現周期:感染後一個月出現症狀,潛伏期平均28-30天。

據本港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甲型肝炎雖然不會造成慢性肝病,也很少致命,但亦有機會出現使人衰弱的症狀和可引致高死亡率的暴發性肝炎(急性肝衰竭)。

 

甲型肝炎主要是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即透過接觸或進食受感染者糞便污染的物件、食物或水而傳播。另外,與感染者有緊密接觸或性接觸(不限於肛口接觸)亦可傳播甲型肝炎病毒。男男性接觸者之間亦曾經爆發甲型肝炎傳染。水源受污水污染或沒經足夠處理也可傳播甲型肝炎,但並不常見。

 

預防水土不服飲食貼士

 

至於如何預防水土不服?台灣中山醫院家醫科醫生陳欣湄於節目中表示,旅遊到埗後首兩天因身體腸道菌還沒適應新環境,因此盡量不要讓敏感的腸道一下子接觸大量生冷食物菌種,例如刺身、未經煮熟的蔬果等。她補充,雖然初到埗需忌吃生冷食物,但可以飲用當地出產的酸奶和乳酪,讓腸道接觸當地的好菌,幫助腸道適應新菌種,讓旅程後半部可放心品嚐當地美食。

 

 

資料: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532694/%E4%B8%8A%E5%90%90%E4%B8%8B%E7%80%89%EF%BD%9C%E7%94%B7%E5%AD%90%E6%97%85%E9%81%8A%E5%9B%9E%E5%AE%B6%E7%96%91%E6%B0%B4%E5%9C%9F%E4%B8%8D%E6%9C%8D%E3%80%80%E8%82%9A%E7%80%89%E7%8F%BE%E9%BB%83%E7%96%B8%E6%8F%AD%E6%82%A3%E8%82%9D%E7%82%8E%E3%80%80%E6%8B%86%E8%A7%A3%E7%94%B2%E8%82%9D%E3%80%81%E6%B0%B4%E5%9C%9F%E4%B8%8D%E6%9C%8D%E5%88%86%E5%88%A5%EF%BD%9C%E9%99%843%E5%A4%A7%E6%B1%82%E9%86%AB%E8%AD%A6%E8%99%9F

馬桶沖出病毒高達1米半 多做這一動作防傳染

很多人在公廁小心翼翼,生怕不小心沾染病毒、細菌。究竟馬桶沖水時可以將病菌噴多遠?這些病菌會在空氣中、物品上存活多久?又容易讓人感染哪些疾病?

 

研究發現,如果沖馬桶時沒有蓋上蓋子,沖水時可能會將馬桶裡的病菌噴到空中,還可能散落在毛巾、牙刷、漱口杯上。

 

根據2022年科羅拉多大學團隊發表的一項研究,按下馬桶沖水鈕2.5秒之後,裡面一些微小的以微米來計的水霧,也就是氣溶膠,開始往上擴散,到7.5秒的時候,高度可以達到離地面約1.5米(公尺)。這些氣溶膠會漂浮在空中大約20分鐘,隨著氣流水平移動,最後就附著在物體的表面。

 

在戶外,這種氣溶膠可能飄1米就蒸發了,細菌或病毒也就失去了傳染疾病的能力。但是在廁所潮溼的環境裡,落下後附著在潮溼的物體表面,可以存活較久。常見的消化道致病菌,如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可以存活四小時,而金黃色葡萄球菌可以存活幾天甚至幾個星期。所以當我們如廁完畢後,應該多加一個動作,也就是先合上蓋子再沖馬桶是比較衛生的做法。

 

小孩用公廁 更易感染2類病毒 

 

過去有許多惡名昭彰的疾病包括傷寒、霍亂、小兒麻痺、甲型肝炎、志賀氏菌的痢疾,還有許多寄生蟲的疾病是公共衛生條件不好的地方容易傳染的。

 

但是在現代化城市仍然會有糞口傳染的疾病,所謂的糞口傳播,是指患者的糞便污染了食物、水等,然後進入人體消化道感染人。

 

常見的糞口傳染病毒主要是腸病毒、諾如病毒、輪狀病毒、甲型肝炎,新冠病毒在理論上也是可以經由糞口傳染的。不過,因為社會整體的公共衛生條件好,沒有遇到足夠猛烈的微生物,或是數量不夠多,所以人們一般沒有生病。

 

但是如果遇到諾如病毒或像腸病毒這兩類病毒,只要幾十個病毒顆粒入侵就會感染,小孩子比較不能確實執行洗手等衛生習慣的話,每年仍有很多人感染。

 

 

資料:https://www.epochtimes.com/b5/23/6/1/n14008336.htm

 

小朋友幾時可以接種疫苗?一文看清幾時去打針

每一個小朋友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幼兒的健康,自然是父母眼中一大要事,尤其是新觀疫情剛過,子女剛剛脫下口罩,很容易就會感染嚴重傳染病。要預防各種傳染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接種疫苗,衛生署提供的免費疫苗注射計劃,由初生、幾個月大至五歲的孩子,均可在衞生署轄下各母嬰健康院接受免疫接種,而小學兒童則由衞生署注射員到學校提供服務。但每種疫苗接種的時間表均不同,其實都幾考父母記性,因此我們就詳細列出不同年紀應接種的疫苗,供各位父母儲起方便查看。


本年度「疫苗資助計劃」及「政府防疫注射計劃」已於去年10月6日展開,計劃會為6個月至未滿12歲合資格兒童提供資助或免費季節性流感疫苗及肺炎球菌疫苗接種。


除了以上疫苗,父母也可透過「兒童免疫接種計劃」讓合資格幼童可免費接種可有助預防嚴重病症的疫苗注射。


初生嬰兒、未滿兩歲小孩和小學生分別要接種哪些疫苗?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的「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提出不同年齡的兒童應接種的疫苗的建議。


兒童免疫接種計劃時間表:

*2018年7月1日或以後出生的兒童會於18個月大在母嬰健康院接種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德國麻疹及水痘混合疫苗。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出生的兒童會於小學一年級接種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德國麻疹及水痘混合疫苗。


*由2019/20學年起,合資格的女學童會於小學五年級接種「九價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 – 第一次」,並於下一學年(小六)接種第二次。


當然,並非所有兒童適宜接受免疫接種。衛生署提醒家長,若子女發燒,應在痊癒後才接種疫苗,而在一般情況下,如子女有輕微不適,例如流鼻水,但其他表現如吃、玩、休息和大便習慣都是正常,均可接受免疫接種。另外,接種前也可先諮詢醫生,並將身體狀況告知相關人員。


如有以下情況,或不適宜接受免疫接種,應先請教醫護人員:

1. 任何免疫力減退的情況,(例如:先天免疫力失調‧ 患上白血病、腫瘤)及需要長期服藥或治療,(例如正接受電療、化療或服用類固醇等)
2. 上次接種疫苗後有任何嚴重反應
3. 對某些抗生素或其他物質曾有嚴重的過敏反應
4. 經由醫生診斷後認為不適宜接種疫苗的情況


接種疫苗的副作用大嗎?

兒童在接種疫苗後一般的反應都很輕微,例如表現煩躁、輕微發燒及注射部位有輕微紅腫或疼痛。家長可以讓兒童服食退燒、止痛藥物(切勿服用阿斯匹靈),亦可以凍毛巾敷注射部位來減輕痛楚。若不適反應持續或趨嚴重,例如煩躁現象持續24小時以上、發燒體溫高達40°C(104°F)或以上、注射部位的紅腫疼痛情況在24小時後仍沒有減退或反而有增加現象等,便應請教醫生。


另外,因為接種一些疫苗後產生的免疫能力會慢慢減弱,所以衛生署建議,必須在一段時間之後再接種該疫苗的加強劑,使身體能保持免疫能力,因此家長千萬別錯過任何一劑疫苗。

現時亦有私家診所或醫院提供「五合一疫苗」(可預防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和「六合一疫苗」(可預防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和乙型肝炎)供父母選擇。父母若對兒童疫苗有疑問,可向家庭醫生或醫護專業人士查詢。


溫馨提示:
「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並不包括季節性流感疫苗及肺炎球菌疫苗接種。若家長想為子女注射計劃以外的疫苗(如輪狀病毒疫苗、甲型肝炎及日本腦炎等),可前往個別私家診所或醫院,詳情可諮詢醫生。
如果子女為初生至五歲,家長可攜同子女到衞生署轄下各母嬰健康院接受免疫接種。至於小學學童,衞生署會派注射員到子女就讀的小學,提供免疫接種服務。



資料:https://www.hk01.com/%E5%81%A5%E5%BA%B7Easy/901505/%E5%85%92%E7%AB%A5%E7%96%AB%E8%8B%97%E6%8E%A5%E7%A8%AE-%E5%B0%8F%E6%9C%8B%E5%8F%8B%E5%B9%BE%E6%99%82%E5%8F%AF%E4%BB%A5%E6%8E%A5%E7%A8%AE%E7%96%AB%E8%8B%97-%E4%B8%80%E6%96%87%E7%9C%8B%E6%B8%85%E5%B9%BE%E6%99%82%E5%8E%BB%E6%89%93%E9%87%9D

港人夫婦北上食燒蠔 丈夫又痾又嘔險送院網民教1招免中伏

天氣炎熱要小心食物變質!有港人夫婦北上按摩後到燒烤店品嘗燒蠔,不料用餐2小時後丈夫卻出現嚴重肚瀉,之後更再次衝進廁所嘔吐,幾乎需要送院治理。有網民就勸諭,吃燒蠔前應確保食物已熟透,亦有人教路吃海鮮前可以聞一聞,確認沒有變壞的味道才進食。


事主於Facebook群組「深圳大灣區吃喝玩樂開心分享區」發文,指自己與丈夫周一(12日)北上按摩,之後前往附近一間名為「水圍蚝燒」的餐廳用膳。兩人原本打算吃串燒,但侍應表示串燒只在晚上供應,於是他們便點了最大尺寸的燒蠔。事主憶述,當時將蠔放進口中能感覺到溫度「唔算好熱」,不像是即燒,但味道足夠。


然而用餐2小時後,女事主的丈夫便表示肚痛,更出現肚痾的情況,在廁所裡逗留長達20分鐘。事主表示當時心中已「怯一怯」,不料幾分鐘後,丈夫再次衝進廁所嘔吐2至3分鐘,聲音大到連外面的事主都能清楚聽到。事主指,丈夫嘔吐完之後滿頭大汗,遂詢問對方是否需要到醫院求醫,但他就表示嘔完已有好轉。兩人稍作休息,待丈夫臉色「冇咁白」後便連忙起程回港。


帖文引來不少網民回應,有人點出夏天炎熱,容易影響食物,最好少吃蠔類這些容易變壞的「高危食物」;亦有人指事主夫婦幫襯的餐廳早有前科,「又係呢間出事」、「呢間巳知有多人中招,出po fb 最少有兩篇貼文」、「我睇過幾次,都話食完呢間都唔舒服!」



另外,有網民就建議在進食海鮮前先聞一聞氣味,一旦發現有問題就應該請店員作更換處理。亦有人分享過往經驗,指在事主夫婦惠顧的同一間餐廳點了6隻蠔,其中2隻「冇乜滾」,便即時請店員拿回廚房「補一補火」,確保煮熟才吃。


根據食安中心資料,未經煮熟的蠔是高風險食物,因為蠔本身屬濾食性動物,會經常過濾海水,體內累積水中的物質,包括弧菌、諾如病毒及甲型肝炎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如果進食未煮熟的蠔,有可能會受感染並引致食物中毒。



資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553141/%E3%80%90%E9%A3%9F%E7%94%A8%E5%AE%89%E5%85%A8%E3%80%91%E6%B8%AF%E4%BA%BA%E5%A4%AB%E5%A9%A6%E5%8C%97%E4%B8%8A%E9%A3%9F%E7%87%92%E8%A0%94%E3%80%80%E4%B8%88%E5%A4%AB%E5%8F%88%E7%97%BE%E5%8F%88%E5%98%94%E9%9A%AA%E9%80%81%E9%99%A2%E7%B6%B2%E6%B0%91%E6%95%991%E6%8B%9B%E5%85%8D%E4%B8%AD%E4%BC%8F

糞便污染含菌量高 全國逾半海灘不宜游泳


環保組織「美國環境」(Environment America)發表的年度報告指出,全國55%海灘受污水和人畜糞便污染,已經不適宜游泳,當中以德州的情況最為惡劣,多達90%海灘受到污染。

 

綜合ABC及《紐約郵報》報道,「美國環境」過去一年抽查全國3100個海灘後,發表最新的年度報告,表示55%海灘的水質污染程度超出環境保護局標準,已經達到「可能不安全」的水平。調查發現,沿岸地區受到工廠、農場的污水和人畜糞便污染,包括工業化畜牧農場在內的業者,會將大量污物排到海洋。

 

以州份計算,德州的海灘污染情況最惡劣,61個海灘中90%水質達到不衛生水平;若以區域劃分則是墨西哥灣最嚴重,84%海灘不符標準,其次是西岸和五大湖區;俄勒崗州海灘的持續污染時間最長,在多次檢測期間,6個海灘75%的時間水質不達標。

 

「美國環境」表示,大多數污染來自下水道、私人化糞池以及工業農場,全國各地的污水處理設施數量不足或長期失修,都導致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進入環境,如果民眾在不潔海水中游泳,可能導致皮膚病、呼吸道疾病以及耳朵、眼睛感染。國家首都毒物控制中心的專家約翰遜阿伯(Kelly Johnson-Arbor)也說,民眾食用污水區域的貝類後,也可能患上甲型肝炎等疾病。

 

報告同時顯示,東北部多州多達數十個海灘,曾因海水含菌量超標而要關閉,其中麻省便有60多個海灘禁止游泳,州衛生部門檢測後,發現海水的糞便細菌含量甚高。官員解釋,每逢暴雨或融雪後,積水會把陸地上的糞便等污染物帶到海邊,也會令排水道滿溢導致污染。在紐英倫其他州份中,羅德島8個海灘因為腸球菌含量超標而要關閉,新罕布什爾則有7個海灘因「細菌含量上升」而關閉,但當地衛生官員未有透露細菌種類。

 


資料:https://www.singtaousa.com/2023-07-11/%e7%b3%9e%e4%be%bf%e6%b1%a1%e6%9f%93%e5%90%ab%e8%8f%8c%e9%87%8f%e9%ab%98-%e5%85%a8%e5%9c%8b%e9%80%be%e5%8d%8a%e6%b5%b7%e7%81%98%e4%b8%8d%e5%ae%9c%e6%b8%b8%e6%b3%b3/4549781


美國現多宗士多啤梨相關甲型肝炎 食安中心拆解病毒傳播鏈

自二零二三年三月起,美國出現多宗與進食產自墨西哥某些農田的受污染即食急凍士多啤梨有關的甲型肝炎個案。調查發現,涉事的士多啤梨來自去年初曾導致美國發生另一次甲型肝炎爆發的供應商及農田。在此以前,與即食莓類有關的類似甲型肝炎感染個案也曾發生。


甲型肝炎的傳播途徑與病徵


甲型肝炎病毒是引致甲型肝炎的病原體,會引致肝臟發炎。輕微症狀如發燒、食慾不振、嘔心、嘔吐、腹瀉、肌肉疼痛及眼睛和皮膚變黃(黃疸)一般會在進食受污染的食物或飲品二至四星期後出現,並往往會持續一兩周。感染甲型肝炎病毒的患者(尤其是兒童)有時會毫無病徵。一般而言,大部分患者會自行痊癒,其後產生免疫能力。在罕見的情況下,此病症可迅速導致肝臟嚴重受損甚至死亡;此情況在長者和慢性疾病患者身上較常出現。


甲型肝炎病毒的自然宿主只有人類和部分靈長目動物。病毒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即通過進食直接或間接受感染者糞便污染的食物傳播。食物可被感染者的髒手、灌溉或洗滌用的水及(在某程度上)受污染的用具和蒼蠅等蟲害污染。在食物中,生的蔬果、貝類水產、冰塊和飲用水是甲型肝炎病毒的常見來源,只要很少量的病毒(即低至10至100個甲型肝炎病毒粒子)已經足以造成感染。甲型肝炎病毒能在本來能殺死食物中其他病毒的烹煮温度(例如攝氏75度維持30秒)、冷藏、製乾、一般家用化學品或在乾燥的表面上生存多個小時。


為何甲型肝炎病毒會污染食物?


甲型肝炎病毒能通過食物廣泛傳播。此外,若受感染的食物處理人員如廁後沒有正確洗手,便能把甲型肝炎病毒傳播至食物和他們接觸的用具。若人類排泄物處理措施不足,來自糞便的甲型肝炎病毒可能污染飲用和灌溉用水。就供生吃而又因脆弱而難以徹底清洗的莓類等農產品而言,風險則更高。當大量生產的食物批量運到世界各地,甲型肝炎病毒也能傳播到不同地方。


莓類和其他農產品在不同生產階段,例如以受污染的水灌溉、處理或清洗時,或是由沒有洗手的甲型肝炎患者處理時,均有可能受甲型肝炎病毒污染。此外,由於這些食物需要以大量食水和工序處理,這類爆發在世界各地發生不足為奇,特別是甲型肝炎發病率低的國家。


如何避免甲型肝炎病毒在食物中傳播?


用以灌溉、清潔和處理食物的水應是清潔的。農場的訪客應保持良好衞生;農場應提供足夠的手部消毒用品。


任何人士,特別是食物處理人員在如廁後、進食前、配製食物前和接觸生的食物及不潔的物品後均應正確洗手。時刻遵循食物安全五要點-精明選擇(選擇安全的原材料);保持清潔(保持雙手、用具及工作環境清潔);生熟分開(分開生熟食物);徹底煮熟(徹底煮熟食物至更嚴格的攝氏90度,維持90秒以消滅甲型肝炎病);及安全温度(把食物存放於安全温度),預防食源性疾病。


食物處理人員可考慮接種甲型肝炎疫苗以防感染。出現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徵狀的人員不應處理食物,並應立即求醫。



資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556103/%E3%80%90%E9%A3%9F%E5%AE%89%E6%96%B0%E7%84%A6%E9%BB%9E%E3%80%91%E7%BE%8E%E5%9C%8B%E7%8F%BE%E5%A4%9A%E5%AE%97%E5%A3%AB%E5%A4%9A%E5%95%A4%E6%A2%A8%E7%9B%B8%E9%97%9C%E7%94%B2%E5%9E%8B%E8%82%9D%E7%82%8E%E3%80%80%E9%A3%9F%E5%AE%89%E4%B8%AD%E5%BF%83%E6%8B%86%E8%A7%A3%E7%97%85%E6%AF%92%E5%82%B3%E6%92%AD%E9%8F%88


肝酵素過高代表什麼?


很多時候大家在例行檢查中,會有抽血檢查這個部分,而肝功能裏,我們希望看到肝酵素是否處於正常水平。肝酵素其實是肝臟細胞內一種化學物質,通常分為谷丙轉氨酶(ALT)及谷草轉氨酶(AST)兩種。若果肝酵素過高,可能代表肝臟受到損害,這些酵素便被釋放出來,在一般抽血檢查時,就會發現它過高的情況。

 

簡單來說,即肝臟正在發炎。

 

什麼原因會導致肝酵素過高呢?很多因素都有機會。所以當見到肝酵素過高時,便會進行更多詳細檢查,看看是急性或慢性肝炎引起。常見的例如病毒性肝炎(包括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酒精性肝炎、脂肪肝、結構上引起膽汁閉塞如結石或胰臟問題等。當然肝臟本身有否腫瘤亦要被排除。另外藥物也是引致肝酵素過高的常見原因,不論中藥或西藥,如降膽固醇藥、抗生素、消炎止痛等藥物,皆會影響肝臟。不過,簡單如一般傷風感冒或者發燒的狀態下,肝臟都會受牽連,肝酵素會升高。因此,如有問題一定要找醫生跟進。

 

醫生通常會安排抽血檢查、超聲波或電腦掃描等影像檢驗外,同時可能會安排肝臟脂肪及纖維化掃描。會檢查一下結構上的狀況,以及會否有肝硬化問題。

很多時候肝酵素過高並沒症狀,因為除非它到達4位數水平,否則病人沒感覺,但這不代表身體沒問題,所以一定要再跟進。要因應不同病因去處理肝酵素過高。

 

如果有慢性肝炎如乙肝或丙肝,現在有非常有效的藥物去控制。若然是因為酒精影響,當然要戒酒。如果是脂肪肝,便要注意飲食、多做運動,情況嚴重的可能要服用一些輔助性藥物。

 

大家要保持肝臟健康,盡量進食經徹底煮熟的食物、避免喝酒、飲食清淡,控制體重及做適當運動。定時進行身體檢查,亦可及早處理相關問題。

 

 

資料: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culture/article/3515535/%E8%82%9D%E9%85%B5%E7%B4%A0%E9%81%8E%E9%AB%98%E4%BB%A3%E8%A1%A8%E4%BB%80%E9%BA%BC%EF%BC%9F


尿液變這色小心感染甲型肝炎!預防3重點病毒最怕1件事


較早前台灣美式賣場販售的進口綜合莓和冷凍藍莓,被驗出甲肝病毒,引發民眾恐慌;若染上甲型肝炎,可能出現的症狀有發燒、頭痛、倦怠、噁心嘔吐或茶色尿等。醫師提醒,甲型肝炎病毒有「怕熱」的特性,建議食物或飲水一定要完全煮沸。


感染甲型肝炎有哪些症狀?

台灣嘉義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陳詩典表示,甲型肝炎的致死率約千分之三,造成死亡的情形多半為猛爆性肝炎,通常發生於老年患者或有慢性肝病患者。台灣輔大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許書華也指出,若感染甲型肝炎,可能出現的症狀有:發燒、頭痛、倦怠、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或右上腹痛,伴隨黃疸和肝脾腫大、茶色尿、灰白色便等。


甲型肝炎從感染到發病,潛伏期約為1550天(平均為2830天),若有症狀要儘速就醫檢查。許書華提到,甲型肝炎治療上沒有抗病毒藥,通常是支持性治療,如多休息、營養均衡、不喝酒或任何傷肝的藥,靠免疫力讓身體自行恢復。


預防甲肝你該注意的事


想預防甲型肝炎,可以從以下3個地方著手:


1. 注重飲食及飲水衛生

陳詩典強調,由於甲型肝炎是經由腸胃道傳染,在飲食上多加注意,是預防甲型肝炎的最好方法,如:切勿生飲、生食,由於甲型肝炎病毒有「怕熱」的特性,建議食物或飲水一定要完全煮沸,才能使病毒失去活性。


2. 良好衛生習慣

經常洗手、注意環境衛生。許書華也提醒,甲肝病患及照顧者在排便、換尿布或處理衛生廢棄物後,都要徹底洗手,也可使用家庭用消毒水消毒環境。甲型肝炎病患的餐具也應分開使用。


3. 注射甲型肝炎疫苗

陳詩典說,抽血檢驗若發現本身沒有保護性的IgG anti-HAV抗體,建議注射甲型肝炎疫苗。年輕人多未曾施打疫苗,無抵抗力,應多加小心,尤其是要前往甲型肝炎的疫區時,可自費施打疫苗提升保護力。完整的甲型肝炎疫苗注射為2劑,第1劑注射完後,需間隔6個月再注射第2劑。


許書華補充,如果是經常世界走跳到處旅行的人,難免會到飲食飲水較有疑慮的地方,建議就打甲肝疫苗,2劑打完可獲得近20年的免疫力,是安全健康旅遊良伴。



資料:https://www.hk01.com/article/90141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醫健事/41萬港人染乙肝 70%患者未就醫
醫健事/41萬港人染乙肝 70%患者未就醫
大公報 A8:港聞
2023-12-29

乙肝有機會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市民不能掉以輕心。右圖:衞生署昨日發表報告,推算本港約有41萬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當中35至54歲的中年人士感染率佔最多。

乙肝有機會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市民不能掉以輕心。右圖:衞生署昨日發表報告,推算本港約有41萬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當中35至54歲的中年人士感染率佔最多。

乙型肝炎有機會演變成肝硬化,甚至肝癌,預防和早期治療非常重要。衞生署昨日發表報告,推算本港約有41萬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35至54歲的中年人士感染率佔最多,達到8.4%,另有70%受訪患者沒有就醫。\大公報記者 賴振雄

衞生署在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期間,訪問超過16000名15歲或以上的非住院港人,當中超過2000名年齡15至84歲的受訪者,進一步完成身體檢查,分析病毒性肝炎的調查結果,以及四種主要肝炎病毒(甲型、乙型、丙型和戊型)的血液樣本檢測結果。

高風險者應及早檢測

四種肝炎病毒中,以乙型肝炎對本港公共衞生造成重大負擔。完成身體檢查的參與者中,6.2%受訪者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當中近40%在調查時,並沒有自述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並有約70%受訪者沒有就其肝臟疾病進行醫療跟進,顯示本港有相當比例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清楚自己的感染狀態。

按照是次調查結果作推算,全港整體人口約5.6%,即約41萬人患有乙型肝炎。

此外,調查同時發現,35至54歲人士的感染率佔最多,35歲以下的年齡組別的陽性率則明顯較低,當中15至24歲及25至34歲的年齡組別人士,分別只有0.3%及1.5%,反映本港自1980年代實施普及兒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種計劃,和其他預防乙型肝炎母嬰傳播的措施後,有效降低年輕一代的乙型肝炎感染率。

衞生署高級名譽顧問黎青龍表示,乙型肝炎可透過母嬰傳播、接觸感染者的血液或體液、性接觸而傳播,部分患者未能清除病毒會發展為慢性乙型肝炎,長遠或會出現可致命的肝硬化或肝癌。

肝癌是本港第三大癌症殺手,肝癌病人中約80%屬乙肝患者,感染風險較高的人士應及早進行檢測及醫治乙型肝炎。

注意個人衞生防感染

衞生署控制病毒性肝炎辦公室建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定期檢查,及早察覺肝臟的變化,例如抽血檢驗肝功能,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評估,決定何時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從而降低患上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的風險。

至於丙型肝炎,調查發現0.26%參與者受感染,根據調查結果作推算,本港約17000人患有丙型肝炎,與過去的本地研究綜合分析,香港一般人口中的丙型肝炎感染率,在過去數十年持續處於低水平。衞生署指出,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一般經由受污染食物和水傳染,可引致急性肝炎,市民應注意個人、食物和環境衞生。

原文網址: 
https://www.tkww.hk/epaper/view/newsDetail/1740441653631651840.html
肝臟健康|尿液變這色小心感染甲型肝炎!預防3重點病毒最怕1件事
肝臟健康|尿液變這色小心感染甲型肝炎!預防3重點病毒最怕1件事

撰文:健康2.0出版:2023-05-26 13:02更新:2023-05-30 17:28讚好430100

近期台灣美式賣場販售的進口綜合莓和冷凍藍莓,被驗出甲肝病毒,引發民眾恐慌;若染上甲型肝炎,可能出現的症狀有發燒、頭痛、倦怠、噁心嘔吐或茶色尿等。

醫師提醒,甲型肝炎病毒有「怕熱」的特性,建議食物或飲水一定要完全煮沸。

台灣嘉義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陳詩典表示,甲型肝炎的致死率約千分之三,造成死亡的情形多半為猛爆性肝炎,通常發生於老年患者或有慢性肝病患者。台灣輔大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許書華也指出,若感染甲型肝炎,可能出現的症狀有:發燒、頭痛、倦怠、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或右上腹痛,伴隨黃疸和肝脾腫大、茶色尿、灰白色便等。

甲型肝炎從感染到發病,潛伏期約為15~50天(平均為28~30天),若有症狀要儘速就醫檢查。許書華提到,甲型肝炎治療上沒有抗病毒藥,通常是支持性治療,如多休息、營養均衡、不喝酒或任何傷肝的藥,靠免疫力讓身體自行恢復。



想預防甲型肝炎,可以從以下3個地方著手:

1. 注重飲食及飲水衛生
陳詩典強調,由於甲型肝炎是經由腸胃道傳染,在飲食上多加注意,是預防甲型肝炎的最好方法,如:切勿生飲、生食,由於甲型肝炎病毒有「怕熱」的特性,建議食物或飲水一定要完全煮沸,才能使病毒失去活性。

2.經常洗手、注意環境衛生。
許書華也提醒,甲肝病患及照顧者在排便、換尿布或處理衛生廢棄物後,都要徹底洗手,也可使用家庭用消毒水消毒環境。甲型肝炎病患的餐具也應分開使用。

3. 注射甲型肝炎疫苗
陳詩典說,抽血檢驗若發現本身沒有保護性的IgG anti-HAV抗體,建議注射甲型肝炎疫苗。年輕人多未曾施打疫苗,無抵抗力,應多加小心,尤其是要前往甲型肝炎的疫區時,可自費施打疫苗提升保護力。完整的甲型肝炎疫苗注射為2劑,第1劑注射完後,需間隔6個月再注射第2劑。

許書華補充,如果是經常世界走跳到處旅行的人,難免會到飲食飲水較有疑慮的地方,建議就打甲肝疫苗,2劑打完可獲得近20年的免疫力,是安全健康旅遊良伴。

原文網址: 
肝臟健康|尿液變這色小心感染甲型肝炎!預防3重點病毒最怕1件事 | 香港
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0141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返回

立即測試骨質疏鬆風險

完成測試後,有機會獲免費骨質密度檢查 (DEXA) 乙次骨質密度檢查優惠券乙張

閣下資料將會用作此推廣活動聯絡用途,如因資料有誤而未能聯絡閣下,本公司一概不負上任何責任。

action success
×

web design by Inspi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