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腸胃炎有群聚感染力 小心一人中標全家遭殃

一名8歲男童從學校下課回來後上吐下瀉,因而帶來醫院就診。媽媽說班上最近也好多同學有嘔吐腹瀉的症狀,經檢查發現是諾羅病毒造成的腸胃炎,經過治療後症狀改善許多。

 

腸胃炎是兒童常見的疾病之一,尤其最近氣候變得溫暖潮溼,食物容易腐壞,小朋友一不小心吃到不新鮮的食物,常常就會有嘔吐,腹瀉等腸胃炎的症狀出現。台北榮總新竹分院兒童過敏免疫風溼科醫師郭秉洋表示,大部分的腸胃炎通常是因為吃到不潔的食物或水造成的。其中以病毒性腸胃炎占大多數。常見的病毒有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和腺病毒,會造成發燒,腹瀉,腹痛嘔吐等症狀,有時大便會有酸臭味。病毒性腸胃炎也常有群聚感染,常常一個人得到,結果全家人都有腸胃不適的症狀出現。

 

郭秉洋提醒,腸胃炎也可以是細菌引起的。常見的細菌像是沙門氏菌、曲狀桿菌、桿菌性痢疾、大腸桿菌等等。而細菌性腸胃炎的症狀通常比較嚴重,常有高燒數天、腹瀉、腹痛嘔吐、倦怠,大便常有血絲與黏液。另外,如果有飲用山泉水或常吃生食,也要小心寄生蟲感染造成的腸胃炎。

 

一般來說,腸胃炎治療並沒有特效藥,主要以補充流失的水分與電解質為主,搭配一些症狀治療的藥物。郭秉洋建議飲食上可採取少量多餐,選擇清淡好消化的食物如稀飯,白吐司,避免食用太油或太甜的食物,而乳製品像是牛奶豆漿等等,在腸胃炎期間也應減少食用。如果沒有胃口,也可以用醫療用口服電解質補充液來做補充。

 

雖然大多的腸胃炎屬於輕症,會慢慢復原,仍有部分的患者會表現出比較嚴重的徵候,需要住院治療。郭秉洋表示,如果小朋友持續高燒、活力食慾不佳、有脫水的徵象如皮膚乾燥、眼淚減少、尿量減少、囟門凹陷等等, 或是有嚴重的腹脹腹痛嘔吐等情形,建議盡速就醫治療。

 

如何預防腸胃炎?郭秉洋表示,平常宜注意食物飲水的衛生,避免生食,不飲用山泉水或地下水等未經充分過濾消毒的水源。食物應保持新鮮,盡量避免使用隔夜飯菜。接觸腸胃炎病患需注意個人衛生,常常洗手消毒。另外, 嬰兒可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預防輪狀病毒腸胃炎。

 

 

資料: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510001601-260418?chdtv

兩病毒傳染力強 兒科醫示警:得了很不舒服

自從口罩解封後,家中的孩童是否常常生病呢?台灣兒科醫生「柚子醫師」陳木榮提醒家長們,要特別注意2種高傳染力的病毒,分別是「水痘病毒」與「輪狀病毒」,其中輪狀病毒「只要10隻」就能感染孩童,不得不謹慎防範。


陳木榮在臉書專頁分享,近日有許多家長擔憂,口罩解封後孩子返校上課,容易被同學傳染各種病毒,回家又將病毒傳染給年幼弟妹,導致孩子輪流生病,提醒家長們,水痘病毒與輪狀病毒具高度傳染力,最好讓孩子們施打疫苗提升保護力,「針對這些會造成嚴重症狀的病毒,盡量讓孩子打疫苗來預防。」


陳木榮指出,水痘病毒除了透過校園群聚傳染外,也可能因家中長輩得到帶狀疱疹(生蛇)遭到感染,即使大部分孩童已經接種過第1劑公費水痘疫苗,但還是可能出現突破性感染,「研究顯示接種1劑水痘疫苗的保護力僅有81%,接種2劑水痘疫苗則可達到約92%的保護力」,因此衛福部建議4至6歲入小學前孩童,可以接種第2劑水痘疫苗。


此外,陳木榮透露,5歲以下幼兒感染腸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輪狀病毒」,同樣具有高度傳染力,「只要10隻病毒就能感染你我的孩子,更誇張的是,受感染兒童每公克的糞便可排出1000億隻病毒」,更可怕的是,目前尚未研發出有效對抗輪狀病毒的藥物,只能補充水分讓孩子自行康復,「孩子得了輪狀病毒,身體真的很不舒服!」建議家長們及早帶孩子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降低感染病毒的發生率。





資料:https://news.ebc.net.tw/news/living/368687

小朋友幾時可以接種疫苗?一文看清幾時去打針

每一個小朋友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幼兒的健康,自然是父母眼中一大要事,尤其是新觀疫情剛過,子女剛剛脫下口罩,很容易就會感染嚴重傳染病。要預防各種傳染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接種疫苗,衛生署提供的免費疫苗注射計劃,由初生、幾個月大至五歲的孩子,均可在衞生署轄下各母嬰健康院接受免疫接種,而小學兒童則由衞生署注射員到學校提供服務。但每種疫苗接種的時間表均不同,其實都幾考父母記性,因此我們就詳細列出不同年紀應接種的疫苗,供各位父母儲起方便查看。


本年度「疫苗資助計劃」及「政府防疫注射計劃」已於去年10月6日展開,計劃會為6個月至未滿12歲合資格兒童提供資助或免費季節性流感疫苗及肺炎球菌疫苗接種。


除了以上疫苗,父母也可透過「兒童免疫接種計劃」讓合資格幼童可免費接種可有助預防嚴重病症的疫苗注射。


初生嬰兒、未滿兩歲小孩和小學生分別要接種哪些疫苗?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轄下的「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提出不同年齡的兒童應接種的疫苗的建議。


兒童免疫接種計劃時間表:

*2018年7月1日或以後出生的兒童會於18個月大在母嬰健康院接種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德國麻疹及水痘混合疫苗。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出生的兒童會於小學一年級接種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德國麻疹及水痘混合疫苗。


*由2019/20學年起,合資格的女學童會於小學五年級接種「九價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 – 第一次」,並於下一學年(小六)接種第二次。


當然,並非所有兒童適宜接受免疫接種。衛生署提醒家長,若子女發燒,應在痊癒後才接種疫苗,而在一般情況下,如子女有輕微不適,例如流鼻水,但其他表現如吃、玩、休息和大便習慣都是正常,均可接受免疫接種。另外,接種前也可先諮詢醫生,並將身體狀況告知相關人員。


如有以下情況,或不適宜接受免疫接種,應先請教醫護人員:

1. 任何免疫力減退的情況,(例如:先天免疫力失調‧ 患上白血病、腫瘤)及需要長期服藥或治療,(例如正接受電療、化療或服用類固醇等)
2. 上次接種疫苗後有任何嚴重反應
3. 對某些抗生素或其他物質曾有嚴重的過敏反應
4. 經由醫生診斷後認為不適宜接種疫苗的情況


接種疫苗的副作用大嗎?

兒童在接種疫苗後一般的反應都很輕微,例如表現煩躁、輕微發燒及注射部位有輕微紅腫或疼痛。家長可以讓兒童服食退燒、止痛藥物(切勿服用阿斯匹靈),亦可以凍毛巾敷注射部位來減輕痛楚。若不適反應持續或趨嚴重,例如煩躁現象持續24小時以上、發燒體溫高達40°C(104°F)或以上、注射部位的紅腫疼痛情況在24小時後仍沒有減退或反而有增加現象等,便應請教醫生。


另外,因為接種一些疫苗後產生的免疫能力會慢慢減弱,所以衛生署建議,必須在一段時間之後再接種該疫苗的加強劑,使身體能保持免疫能力,因此家長千萬別錯過任何一劑疫苗。

現時亦有私家診所或醫院提供「五合一疫苗」(可預防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和「六合一疫苗」(可預防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小兒麻痺、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和乙型肝炎)供父母選擇。父母若對兒童疫苗有疑問,可向家庭醫生或醫護專業人士查詢。


溫馨提示:
「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並不包括季節性流感疫苗及肺炎球菌疫苗接種。若家長想為子女注射計劃以外的疫苗(如輪狀病毒疫苗、甲型肝炎及日本腦炎等),可前往個別私家診所或醫院,詳情可諮詢醫生。
如果子女為初生至五歲,家長可攜同子女到衞生署轄下各母嬰健康院接受免疫接種。至於小學學童,衞生署會派注射員到子女就讀的小學,提供免疫接種服務。



資料:https://www.hk01.com/%E5%81%A5%E5%BA%B7Easy/901505/%E5%85%92%E7%AB%A5%E7%96%AB%E8%8B%97%E6%8E%A5%E7%A8%AE-%E5%B0%8F%E6%9C%8B%E5%8F%8B%E5%B9%BE%E6%99%82%E5%8F%AF%E4%BB%A5%E6%8E%A5%E7%A8%AE%E7%96%AB%E8%8B%97-%E4%B8%80%E6%96%87%E7%9C%8B%E6%B8%85%E5%B9%BE%E6%99%82%E5%8E%BB%E6%89%93%E9%87%9D

急性腸胃炎活躍度升近一倍 上周錄130人感染 衞生署籲提高警覺

衞生防護中心今日(21日)表示,根據中心最新監測數據,院舍/學校爆發急性腸胃炎個案在過去數周有所增加,由截至6月3日一周的9宗上升至上星期的17宗,當中涉及130人感染,而本周截至昨日(20日),三天內已錄得13宗爆發個案(涉及124人)。


中心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上述急性腸胃炎爆發較大機會屬人傳人或環境污染引致,已排除涉及食物中毒。衞生防護中心呼籲市民提高警覺,預防感染。


本港急性腸胃炎的活躍程度近日有所上升,根據中心最新監測數據,院舍/學校爆發急性腸胃炎個案在過去數周有所增加,由截至6月3日一周的9宗上升至上星期的17宗,當中涉及130人感染,而本周截至昨日(20日),三天內已錄得13宗爆發個案(涉及124人)。


大部分個案在幼兒中心或幼稚園發生


由截至6月3日一周至昨日,大部分個案在幼兒中心或幼稚園發生,當中最少三分之一,即有13宗個案(涉及232人)都是由諾如病毒引起。中心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上述急性腸胃炎爆發較大機會屬人傳人或環境污染引致,已排除涉及食物中毒。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急性腸胃炎多數由病毒引致,最常見的為諾如病毒、輪狀病毒,腺病毒等,一般於冬季較常見,感染途徑包括接觸患者的嘔吐物或糞便、接觸受污染的環境或物品,亦可經嘔吐時產生的帶病毒噴沫傳播,籲市民提高警覺,預防感染。


兒科醫生:由諾如病毒引起 要小心處理嘔吐物


兒科醫生劉成志表示,急性腸胃炎活躍度近月以來一直都反反覆覆,「由2月到依加一直無停過」。他估計,此非與天氣改變有關,而是因新冠肺炎疫情平穩,小朋友除下口罩及回校上學增加了交叉傳播的可能性。


他又指,留意到近日不少個案爆發源頭都是有人先染疫並在學校嘔吐,提醒一些經常引起急性腸胃炎的病毒如諾如病毒,未必可以透過酒精有效殺死,故在處理嘔吐物及排泄物時,酒精搓手液並不能代替使用梘液和清水潔手。



資料:https://www.hk01.com/article/91143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兒科醫生:往外地預2至3日「平安藥」足夠


做父母最擔心子女在外地「頭暈身㷫」,到底要帶什麼藥物傍身?出發前又是否要先吃維他命或接種疫苗來減低染病風險?

 

少吃生冷食物 避免腸胃炎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兒科專科醫生韓錦倫指,除了政府建議接種、針對COVID-19(2019冠狀病毒)的疫苗及季節性流感疫苗,其他如輪狀病毒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等,本地兒童大都已完成接種,只是一般感冒並無正式「預防藥」或「預防針」,「即使吃10種維他命,也不能防止感冒發生,反而注意旅行期間避免進食生冷食物,有助減少患上腸胃炎的風險」。

 

很多家長希望帶同一些「平安藥」出門,韓錦倫指家長切勿自行購買成藥,一定要按醫生指示服用,「有些家長會想請醫生多開幾天藥『看門口』,但其實一般2至3日分量已經足夠,因過量誤服會有危險」。

 

1. 退燒藥 目的減身體不適

「小朋友發燒時家長一定很徬徨,多會給子女吃退燒藥,但(家長)要明白發燒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有時候可能會持續數天,用藥的目的是希望令小朋友身體感到舒服一些,消炎退燒藥、止痛藥亦有助減輕發炎導致的不適或高燒。而一般退燒藥要吸收半小時後才會發揮藥力,亦不會長時間殘留在身體裏,所以有需要時可按指示持續服用,盲目過量使用可引致肝臟受損。」韓錦倫認為當小朋友發高燒時,可每數分鐘用溫水替他們抹身一次,目的是擴張皮膚毛孔,隨着溫水的蒸發帶走身體的熱氣;同時不要給孩子穿太多衣服,並保持空氣流通。「若有持續高燒(40℃以上)便不要等,一定要在當地求醫。」

 

2.傷風感冒藥 配合休息多喝水

由感冒病毒引起的流鼻水、咳嗽,可以服用傷風感冒藥減輕症狀,家長也不要怕小朋友吃了藥昏昏欲腄,「其實染了感冒,身體必會感到疲累,與是否吃了藥沒有太大關係,只是要提醒大家不要繼續玩,要多休息、多喝水」。

 

3.止屙止嘔藥 必要時才服用

「屙嘔原因多為病毒感染,屙嘔亦是把污物排出體外的最快方法,較輕微的屙嘔對病人身體其實沒有大害,若真的趕着上飛機,使用小量止屙、止嘔藥也無不可。」

 

 

資料:https://ol.mingpao.com/ldy/family/parentchild/20230620/1687198588794/%E5%81%A5%E5%BA%B7%E7%AF%87-%E5%85%92%E7%A7%91%E9%86%AB%E7%94%9F-%E9%A0%902%E8%87%B33%E6%97%A5%E3%80%8C%E5%B9%B3%E5%AE%89%E8%97%A5%E3%80%8D%E8%B6%B3%E5%A4%A0
暖濕氣候食物易腐 童染諾如病毒


台灣一名8歲男童從學校下課回來後上吐下瀉,經醫師檢查發現是諾如病毒造成的腸胃炎,經過治療後症狀改善。醫師表示,最近氣候溫暖潮溼,食物容易腐壞,小朋友一不小心吃到不新鮮的食物,常常就會有嘔吐,腹瀉等腸胃炎的症狀出現,家長要特別注意。

 

北榮新竹分院兒科醫生郭秉洋指出,大部分的腸胃炎通常是因為吃到不潔的食物或水造成,其中以病毒性腸胃炎佔大多數,常見的病毒有輪狀病毒、諾如病毒和腺病毒,會造成發燒,腹瀉,腹痛嘔吐等徵狀,有時大便會有酸臭味。病毒性腸胃炎也常有群聚感染,常常一個人得到,結果全家人都有腸胃不適症狀出現。

 

另外是細菌引起的腸胃炎,常見的細菌像是沙門氏菌、曲狀桿菌、桿菌性痢疾、大腸桿菌等等。而細菌性腸胃炎的症狀通常比較嚴重,常有高燒數天、腹瀉、腹痛嘔吐、倦怠,大便常有血絲與黏液。另外,如果有飲用山泉水或常吃生食,也要小心寄生蟲感染造成腸胃炎。

 

一般來說,腸胃炎治療並沒有特效藥,主要以補充流失的水分與電解質為主,搭配一些徵狀治療的藥物。飲食上可採取少量多餐,選擇清淡好消化的食物如稀飯,白吐司,避免食用太油或太甜的食物,而乳製品像是牛奶豆漿等等,在腸胃炎期間也應減少食用。如果沒有胃口,也可以用醫療用口服電解質補充液來做補充。

 

雖然大多的腸胃炎屬於輕症,會慢慢復原,仍有部分的患者會表現出比較嚴重的徵糾狀,需要住院治療。如果小朋友持續高燒、活力食慾不佳、有脫水的徵象如皮膚乾燥、眼淚減少、尿量減少、囟門凹陷等等,或是有嚴重的腹脹腹痛嘔吐等情形,建議盡速就醫治療。

 

郭秉洋提醒民眾平常宜注意食物飲水的衛生,避免生食,不飲用山泉水或地下水等未經充分過濾消毒的水源。食物應保持新鮮,盡量避免使用隔夜飯菜。接觸腸胃炎病患需注意個人衛生,常常洗手消毒。另外, 嬰兒可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預防輪狀病毒腸胃炎。

 


資料:https://tw.news.yahoo.com/%E6%9A%96%E6%BF%95%E6%B0%A3%E5%80%99%E9%A3%9F%E7%89%A9%E6%98%93%E8%85%90-%E7%AB%A5%E6%9F%93%E8%AB%BE%E7%BE%85%E7%97%85%E6%AF%92-220033371.html
品嚐美食後嚴重不適?小心天熱食物變質引發食物中毒

炎熱夏天,一群朋友聚集在一家餐廳舉行了聚餐,他們點了各種美食,包括生魚片、生蠔、沙拉等美味食材。幾天後,聚餐的參與者中的一些人開始出現胃腸道不適症狀,像是嘔吐、腹瀉和腹痛,幾乎每位參與聚餐的人都受到影響。

大家開始懷疑是食物中毒導致這些症狀,並且盡速就醫檢查,最終,檢測結果確認他們受到了沙門桿菌中毒的影響;追溯到聚餐時所點的生魚片,這些食品很可能受到了沙門桿菌的污染,很可能是在食品加工、存儲或處理過程中,沙門桿菌進入了這些食品。

什麼是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人們因為食用了受到污染或感染的食物而引起的狀況,可能是由細菌、病毒、寄生蟲、黴菌或其他有害物質所引起的;食物中毒可能發生在任何階段,從食品生產和處理到食物儲存和準備過程中。

常見的食物中毒症狀包括胃部不適、噁心、嘔吐、腹瀉、腹部疼痛、發燒、頭痛和虛脫等。症狀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取決於引起中毒的致病菌或有害物質的性質以及個人的健康狀況。

常見食物中毒原因

1.細菌感染:例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

2.病毒感染:例如諾羅病毒、輪狀病毒等。

3.寄生蟲感染:例如阿米巴原蟲、旋毛蟲等。

4.黴菌毒素:一些黴菌在食物中產生毒素,如黴菌素等。

5.化學物質:如重金屬、農藥殘留、有害添加劑等。

預防食物中毒的注意事項

1.儲存食物:將生肉、生雞蛋和生海鮮等,易受污染的食品冷藏或冷凍保存,並在適當溫度下保存其他食物。

2.食品處理:適當清洗和處理食物,包括水果、蔬菜和肉類,避免將生食和熟食交叉污染。

3.烹調溫度:確保將食物加熱至適當的溫度,特別是肉類和家禽。

4.保持衛生習慣: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如勤洗手、使用乾淨的烹調器具和器皿。

5.注意食品品質和新鮮度:選擇新鮮、無污染的食物,避免食用過期或破損的食品。


資料: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OpRKR2m


夏季腹瀉高發 腸道健康需呵護


入夏以來,多地持續高溫。高溫天氣會導致胃腸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的發病風險增加。專家提示,夏季是腹瀉的高發季節,很多人會出現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症狀,起病多急驟,要預防夏季腸道傳染病,注意食物和飲用水的衛生安全。


北京市的張女士近日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嚴重時一日排便數次;重慶市的崔先生因吃了冰箱裏放置一晚的冰西瓜,開始上吐下瀉,腹部絞痛……夏季氣溫高、濕度大,有利於病原菌的繁殖,食物被污染的可能性較大,容易誘發腸道傳染病,而夏季腹瀉是腸道傳染病最典型的症狀。


夏季為何腹瀉高發?國家衛生健康委有關專家介紹,導致腹瀉的原因有很多,一般包括感染性腹瀉和非感染性腹瀉。夏季腹瀉主要以感染性腹瀉為主,感染性腹瀉的病原菌主要為細菌、病毒和寄生蟲三大類,如大腸桿菌引起的急性胃腸炎、諾如病毒腸炎、輪狀病毒腸炎等。


此外,炎炎夏日裏,很多人喜歡食用生冷食物。進食生冷食物過多、過快或腹部受涼,會使本就脆弱的胃腸黏膜受到刺激,造成胃腸道的應激反應,引起腹瀉。


針對一些人喜用冰棍、冰鎮飲品解渴,專家表示,這能解口渴,卻不能止渴。過度依賴冷飲,不僅會使人體的降溫機制受到干擾,也會導致肌體自身散熱能力下降,還會對腸胃功能産生不良影響,引起腹痛、腹瀉等消化係統問題。


發生腹瀉後該如何處理?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消化科主任翟惠虹表示,針對腹瀉,常用的治療藥物主要分為口服補液鹽、止瀉藥物、抗菌藥物以及益生菌制劑等。其中,及時補充口服補液鹽或多喝水十分重要,因為腹瀉容易導致人體從腸道丟失大量液體和電解質。患者宜進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症狀好轉後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到腸道門診就診的患者,可用乾凈的小盒子或保鮮袋留取新鮮的大便標本送醫院化驗,以便醫生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兒童較成人更易患腸道傳染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王荃説,兒童發生腹瀉後,要及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當兒童精神狀態良好時,可以在家飲溫開水或稀釋的鹽水,或自制口服補液鹽分次喝;當出現上吐下瀉,甚至有脫水症狀時,如出現口乾、眼窩下陷、皮膚彈性差、口渴、肢體發涼、發熱等,應立即平臥,盡量抬高雙下肢,並迅速送往醫院接受治療。


如何預防腸道傳染病?專家建議,做好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要均衡飲食,特別是增加富含水分、礦物質和膳食纖維的新鮮蔬菜的攝入,注意飲用水衛生,不吃生冷、腐壞變質和不乾凈的食物,培養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注意手部衛生;提倡分餐制,生熟刀板要分開,食具要煮沸消毒後再使用。同時,要注意勞逸結合,增強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居家要消滅蒼蠅、蟑螂,保持室內外環境衛生。



資料:http://big5.news.cn/gate/big5/www.xinhuanet.com/health/20230719/a2505ffd631343ae88bd1431234c6826/c.html


腹瀉一星期還沒好?一文認清4個常見致病原因


不少民眾都有過拉肚子的經驗,例如感冒或飲食不佳,都會影響腸胃不適,甚至症狀拖到好幾個星期都未見好轉,需要小心有4個常見的原因所致。

 

台灣中醫師詹景琦指出,大部分的腹瀉與腸胃不適,多只要休息幾天就會恢復正常,但有些人的症狀卻會連續連續好幾個星期,甚至好幾個月,可能原因跟細菌、病毒、吃多、壓力大都有所關聯,透過中醫治療可以獲得很好的改善效果。

 

第一種腹瀉多與病毒感染有關,例如腸病毒、諾如病毒、輪狀病毒等引起的急性腹瀉,通常會伴隨一些感冒症狀。第二種是細菌感染,常常是「吃壞肚子」造成的,特別是現代人經常外食,難免吃到不新鮮、不乾淨的食物,進而引發腸胃道細菌感染。

 

詹景琦表示,病毒和細菌感染造成的腹瀉,是所謂的外邪引起的,可使用「清熱解毒」藥物來消滅病原菌。另外如果有感冒症狀會加上「解表」藥物,來增強免疫力。

 

但不論嘔吐和腹瀉等症狀,都是腸胃功能受到影響的表現,所以中醫會使用「降胃氣」和「調理脾胃」的藥物,讓腸胃道逐漸恢復正常。

 

第三種腹瀉的常見原因是飲食不當造成的,例如親友聚會、慶生去吃放題,或是飲食太過刺激,例如吃太多甜食、炸物、重油重鹹的東西,也可能引發腹瀉,同時會伴隨噁心、腹痛等症狀。

 

詹景琦表示,通常因為飲食不當造成的腹瀉,叫做「食積」,中醫可以開立一些「和胃降氣」、「消食積」的藥物就可以解決了。但要注意,還有一種常見的腹瀉,是源自因為壓力大、情緒起伏、腸道菌相不平衡、腸胃吸收不良所致。

 

通常因為壓力造成的腹瀉原因,會被歸類為「自律神經失調」或「腸躁症」,這是由於體質上的失衡所引起,中醫把它叫做肝鬱脾虛,採用疏肝理氣、健胃補脾藥物來解決這類問題。

 

詹景琦表示,如果要知道自己的腸胃狀況好不好,不一定等到腹瀉才知道,如果是健康的大便形狀,往往是呈現條狀,如但果大便拉稀、形狀軟散、軟黏或是泥狀,就中醫而言都是屬於脾虛的體質。

 

在大便狀況軟爛的情形維持一段時間,如果沒有好好的調理,長期下來會影響我們的氣血,氣血變虛的話,容易進一步演變為各種疾病和不舒服症狀,所以千萬不可以輕忽。

 

 

資料: https://www.hk01.com/article/911744?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越南法國麵包害422人中毒 毒物名醫:感染輪狀病毒不尋常


台灣桃園市中壢區忠貞市場名攤「阿箴越南法國麵包」爆發大規模食品中毒案,截至今(6)日已有422人受害,16人仍住院中,醫院通報人體檢驗報告為「沙門氏桿菌、輪狀病毒」感染。對此,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指出,部分患者驗出感染輪狀病毒,不是細菌,認為感染源有待釐清。

 

桃園市衛生局說明,針對82日、3日有買過該攤法國麵包且有症狀者發出問卷調查,共計243人填寫,經統計有229人出現身體寒顫、發燒、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潛伏期為463小時30分。且醫院通報人體檢驗報告為「沙門氏桿菌、輪狀病毒」感染,衛生局已採集人體、食品、環境檢體共21件送驗調查,檢驗結果最快下周出爐。

 

衛生局表示,沙門氏菌是造成食品中毒常見的病菌,易受汙染的食物包含生的或未煮熟的雞蛋及雞蛋製品以及牛奶或乳製品,還有肉類等等,若食物保存不當,沙門氏菌易在高溫下大量繁殖也容易傳播,一般臨床症狀以急性腸胃炎為主,在感染後約648小時會有噁心、嘔吐及下痢等,伴隨發燒及腹部絞痛等症狀。

 

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指出,感染輪狀病毒的症狀也會有嘔吐、腹痛、腹瀉,但比較常發生在6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成年人則較為少見,且病毒而非細菌,認為感染源有待衛生局調查釐清。

 

 

資料: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806003092-260405?chdtv


食物中毒界排第1!如何避沙門氏桿菌?醫:熟食放久有風險、籲2小時完食


台灣桃園市中壢區忠貞市場某「越南法國麵包」排隊名攤,驚傳疑似消費者食物中毒事件,民眾食用後陸續出現腹瀉、嘔吐、發燒等不適症狀。桃園市政府衛生局表示,據醫院通報院方人體檢驗報告部分為沙門氏桿菌(又稱沙門氏菌,Salmonella)及輪狀病毒,統計截至今(5)日中午12時,個案人數已增至340人,其中有235人曾就醫,目前住院的13人仍有發燒腹瀉症狀;目前已經21件檢體送驗調查,檢驗結果最快下週出爐。

 

據悉,沙門氏桿菌廣泛存於動物界,可經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污染食品。所引起的食品中毒事件,世界各地常居首位或第二位。毒物醫師也呼籲,但熟食放涼後食用仍有風險,食物應在兩小時內吃完,不然就要冷藏,避免溫度降溫而滋生細菌。

 

桃園市衛生局說明,本次可疑食品越南法國麵包之製備食材(滷鴨蛋、梅花肉、洋蔥絞肉、小黃瓜、醃蘿蔔、蛋黃醬、滷汁、辣椒),衛生局採集食品檢體6件(蛋黃醬、醃蘿蔔、洋蔥絞肉、民眾未食用之同批產品)與環境檢體4件(生熟食刀具砧板)及人體檢體11件(個案、廚工),總計21件,待下週檢驗結果將進一步後續處辦。另今日會同法務局消保官至現場查核,攤位無營業,餐點備製場所亦無食材原料,衛生局再次提醒業者環境衛生在未複查合格同意復工前,不得擅自營業,倘經查獲不遵行暫停作業者,將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7條第13款規定,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

 

根據食藥署衛教資訊顯示,沙門氏菌廣泛存於動物界,可經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污染食品。所引起的食品中毒事件,世界各地常居首位或第二位,2018年歐盟因沙門氏桿菌造成食源性疾病之比例約為三分之一,在台灣排名第4,主要是因為飲食型態不同所致。

 

沙門氏菌發生原因上:首先,主要中毒原因食品為受污染的畜肉、禽肉、鮮蛋、乳品、魚肉煉製品等動物性食品。其次,豆餡、豆製品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性食品。且可由環境媒介或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接觸食品而產生二次污染。而在2018年歐盟引起沙門氏桿菌感染主要原因,為食用「雞蛋與蛋製品」,其次為烘焙製品及複合調理食品。

 

而人體誤食沙門氏桿菌後,其潛伏期為6~72小時,平均為18~36小時。有些人在4~48小時(平均約24小時)內就會發病,發病時間愈短,症狀愈嚴重。

如何預防?食藥署列出四點:


1、    加熱:本菌不耐熱,於60℃加熱20分鐘即被殺滅,故食品應充分加熱,並立即食用。

 

2、    加熱後的食品應防止交叉污染,生食及熟食所使用之容器、刀具、砧板應分開,勿混合使用。注意手部衛生:處理食品之前,手部要清洗並保持潔淨。

 

3、    防止病媒侵入:應撲滅或防止鼠、蠅、蟑螂等病媒侵入調理場所,也不得將狗、貓、鳥等動物帶進調理場所,垃圾應加蓋並定時清除。

 

4、    被蒼蠅沾染、過期或腐敗等不潔食物,均應丟棄,切勿食用。

 

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今日受訪表示,食物中毒常見的病菌包括諾羅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海鮮類容易有海洋弧菌,肉類可能有彎曲桿菌,而米飯等澱粉類可能有仙人掌桿菌。他說,儘管食物經過加熱後可殺死病毒和細菌,但熟食放涼後食用仍有風險,基本上食物應在兩小時內要吃完,不然就要冷藏,避免因溫度降溫而滋生細菌。

 

 

資料:https://tw.news.yahoo.com/%E9%A3%9F%E7%89%A9%E4%B8%AD%E6%AF%92%E7%95%8C%E6%8E%92%E7%AC%AC1-%E5%A6%82%E4%BD%95%E9%81%BF%E6%B2%99%E9%96%80%E6%B0%8F%E6%A1%BF%E8%8F%8C-%E9%86%AB-%E7%86%9F%E9%A3%9F%E6%94%BE%E4%B9%85%E6%9C%89%E9%A2%A8%E9%9A%AA-%E7%B1%B22%E5%B0%8F%E6%99%82%E5%AE%8C%E9%A3%9F-092014936.html


藥到病除:急性腹瀉容易脫水 胡亂服藥加劇病情


近來假期很多人都會出外旅遊,有些人在旅遊期間有機會水土不服,特別是在吃過不清潔的食物或飲品後,會有急性腹瀉的情況。急性腹瀉有機會是不同的細菌和病毒導致,例如沙門氏菌、諾如病毒、輪狀病毒等等。急性腹瀉的成因一般是沒有注意個人衞生而從受污染的手和食物當中受到感染。急性腹瀉的症狀除了頻密和稀爛甚至水狀的大便外,可能還伴隨嘔吐和發燒。

一般而言,急性腹瀉會自行痊愈,但情況嚴重亦有機會導致脫水而有生命危險,所以最重要的是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依據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患者應飲用礦物鹽補充劑(Oral Rehydration Salt),預防脫水的情況出現。礦物鹽補充劑一般可在藥房購買,根據包裝上指示加入清水溶解和稀釋至適當的濃度內飲用。

另一種藥物為思密達®Smecta®),當中的蒙脫石散(Diosmectite)能夠覆蓋及保護消化道的黏膜,防止細菌和病毒黏附在消化道上導致感染。

在旅行期間很多人或會希望腹瀉盡快停止而服用止瀉藥洛哌丁胺(Loperamide),但是這類藥物會減慢腸道蠕動,有機會令細菌和病毒需要更長時間才能排走,延誤痊愈時間。因此在使用任何藥物之前,應徵詢醫生或藥劑師的意見,以避免病情惡化。如果患者出現脫水的症狀例如口乾、小便頻率減低、疲倦、頭暈等等,應立即前往急症室求醫,以免延誤治療而出現生命危險。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

 

 

資料:https://hk.sports.yahoo.com/news/%E9%86%AB%E5%81%A5-%E8%97%A5%E5%88%B0%E7%97%85%E9%99%A4-%E6%80%A5%E6%80%A7%E8%85%B9%E7%80%89%E5%AE%B9%E6%98%93%E8%84%AB%E6%B0%B4-%E8%83%A1%E4%BA%82%E6%9C%8D%E8%97%A5%E5%8A%A0%E5%8A%87%E7%97%85%E6%83%85-214500195.html

屙與嘔


不知為何引起腸胃炎的病毒大多生命力頑強,上篇說到的諾如病毒如是,今篇要說的輪狀病毒也如是。一堆來自感染者的糞便可以有數以「兆」計的病毒量,這些病毒能在體外環境存活一段時間,且僅需低至十個病毒已足夠構成感染。一般清潔劑無法把它們殺滅,也沒有直接對付它們的特效藥。可能正因如此高強,它們才能構成「腸道(人體)→糞便(環境)→再由口腔進入另一人的腸道」的傳播鏈,千百年來在人類世界安然存在。


輪狀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看起來真如同小車輪的樣子,在攝氏20度左右的溫度最為活躍,所以爆發時間往往不是大家以為的夏天,而是春天和秋天。小朋友比較會受到影響,隨著年紀漸長和感染次數積累,病徵會愈來愈輕,不過仍然可以被借為繼續傳播的媒介。


過去一百年世界曾發生過多次大流行,甚至一度成為嬰幼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有可能發生中至高熱,期間出現嘔吐和嚴重水瀉,導致身體缺水和電解質失平衡。這情況在發展中國家可以致命,即使在香港,仍有可能令小朋友需要住院接受監察和控制。



資料: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5%81%A5%E5%BA%B7/%E5%B1%99%E8%88%87%E5%98%94-%E5%9B%9B-/396614

早產兒染輪狀病毒體重掉 500 克!輪狀病毒疫苗接種時程緊湊,家長應注意接種時機

全球每年高達近 2 百萬人因輪狀病毒感染而住院,感染輪狀病毒是 5 歲以下幼兒腸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2021 年國內就有 6000 多名 0~4 歲嬰幼兒因嚴重腹瀉而住院,雖然腹瀉導致住院案例並非全數因輪狀病毒感染所引起,但若孩子感染輪狀病毒可能引發發燒、嘔吐、水瀉等症狀,甚至可能會進一步影響腎臟、腸道等器官,家長千萬不能輕忽。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黃玉成理事長提醒新生兒家長,應積極做好孩子的輪狀病毒預防,尤其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接種時程緊湊,須在出生後 6 到 8 個月內完成至多三劑疫苗的接種,寶寶超過年齡即無法接種、必須把握時間及早依醫囑接種。也呼籲懷孕中及新生兒的家長務必要提前主動諮詢醫師,並讓寶寶按時依醫囑接種口服輪狀病毒疫苗。

感染輪狀病毒,年齡越小越嚴重,家有早產兒要更小心
彰化基督教醫院新生兒科主任蕭建洲分享,一名 20 幾週出生,體重只有 1000 公克的早產兒,住院養護約四個月後,出院才短短一個月,就因感染輪狀病毒出現上吐下瀉,甚至一天腹瀉超過十次,體重馬上從 4000 克掉到 3500 克,出現嚴重脫水、立即安排住院打點滴治療,早產兒血管細、針很難打,看到寶寶挨針全家相當心疼;後來住院四、五天才恢復,父母相當心疼與不捨。蕭建洲主任也特別提醒早產兒要小心,由於感染輪狀病毒沒有特效藥 ,早產兒萬一不小心感染,務必趕快就醫,若需要時進一步住院打點滴以防脫水、維持電解值平衡。

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江明洲也分享,過往門診遇到早產兒因嚴重輪狀病毒感染出現血便的案例,所幸現在大家對疫苗比較有正確認知,接種意願越來越高,而醫師也會在接種常規疫苗時特別提醒新手爸媽,及早做好輪狀病毒預防。

嚴重脫水可能影響嬰幼兒腎臟、腸道健康
感染輪狀病毒常見發燒、嘔吐、水瀉、食慾不振等症狀,蕭建洲主任表示,因幼兒不會表達,若不慎感染輪狀病毒,剛開始寶寶可能出現精神變差、食量減少的現象。接著才會出現明顯發燒、嘔吐和腹瀉的症狀,若出現嚴重腹瀉可能一天拉一、二十次,甚至導致脫水。蕭建洲主任說明過往也有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後因嚴重脫水導致腎衰竭,或是腸子發炎使腸內絨毛萎縮,阻礙腸道吸收的案例。

江明洲主任則強調,有些家長曾抱怨沒帶孩子出門怎麼會感染,然而大人或比較大的小朋友,感染後可能無症狀或只有輕微腹瀉,若沒有警覺很容易將病毒帶回家,提醒家長確實做好防範措施,除做好環境清潔、消毒,最有效的預防方式之一就是依醫囑接種輪狀病毒疫苗。

大孩子也可能感染輪狀病毒 ! 接種輪狀病毒疫苗有年紀限制,家長要特別留意
江明洲主任更提醒,不只嬰幼兒要小心輪狀病毒,巴西研究發現,6~18 歲兒童及青少年也是輪狀病毒感染的主要族群,而根據澳洲研究發現,感染輪狀病毒年齡中位數從以往的 3.9 歲,延後到現在的 7.1 歲,可見年紀較大的小朋友也要注意輪狀病毒預防。然而輪狀病毒疫苗的接種時程很緊湊,稍未注意可能錯過出生起 6 到 8 個月的接種時機。江明洲主任表示,過往大家對口服輪狀病毒疫苗還不是很了解,家長也曾抱怨之前的醫師未提醒,而錯過疫苗接種時程,讓孩子承受病程中的痛苦。

目前台灣核可的輪狀病毒疫苗包括單價 (二劑)、五價 (三劑) 兩種,兩種輪狀病毒疫苗都可配合常規多合一疫苗一起接種,兩劑型輪狀病毒疫苗可在出生滿 2、4 個月接種,最後一劑要在出生滿 6 個月前完成。三劑型輪狀病毒疫苗可在出生滿 2、4、6 個月接種,最後一劑需在出生滿 8 個月前完成,兩種輪狀病毒疫苗兩劑之間都要間隔至少 4 週。蕭建洲主任提醒,感染輪狀病毒後還是有可能再次感染,因此及早做好輪狀病毒預防非常重要。

資源來自:
https://tw.news.yahoo.com/%E6%97%A9%E7%94%A2%E5%85%92%E6%9F%93%E8%BC%AA%E7%8B%80%E7%97%85%E6%AF%92%E9%AB%94%E9%87%8D%E6%8E%89-500-%E5%85%8B-%E8%BC%AA%E7%8B%80%E7%97%85%E6%AF%92%E7%96%AB%E8%8B%97%E6%8E%A5%E7%A8%AE%E6%99%82%E7%A8%8B%E7%B7%8A%E6%B9%8A-%E5%AE%B6%E9%95%B7%E6%87%89%E6%B3%A8%E6%84%8F%E6%8E%A5%E7%A8%AE%E6%99%82%E6%A9%9F-113000988.html

一天拉20次!輪狀病毒傳染力強勿輕忽,按時口服疫苗才能遠離對幼兒威脅
一天拉20次!輪狀病毒傳染力強勿輕忽,按時口服疫苗才能遠離對幼兒威脅

2023-03-23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
  

輪狀病毒疫苗接種時程緊湊,需要在黃金8個月內接種完畢,要及早主動諮詢醫師了解更多輪狀病毒疫苗接種相關資訊

寶寶一出現發燒、腹瀉,家長就會驚覺不妙,萬一感染輪狀病毒造成水瀉、嘔吐、發燒、食慾不振,甚至脫水 ,更讓家長心慌。輪狀病毒傳染力很強,兒童5歲以前幾乎至少會感染一次 ,一旦感染,病程比一般腸胃炎更久 ,而且目前還沒有對抗輪狀病毒的藥物,要降低病毒對嬰幼兒的威脅,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是最有效的方式。

幼兒感染輪狀病毒,嚴重腹瀉恐導致脫水
一名出生3個月嬰兒,因發燒加上一天接近20次水瀉而被送來急診,父母表示除了發燒、腹瀉之外,寶寶食慾變很差,奶量不到原本一半,活動力也不好,經診斷有嚴重脫水現象,緊急住院打點滴,5~7天症狀才獲得改善。

惠心婦產小兒科診所兒科主任黃耀毅表示,家長千萬不能輕忽輪狀病毒對嬰幼兒的威脅,輪狀病毒是造成全世界兒童嚴重脫水性腹瀉,以及5歲以下幼兒腸胃炎最普遍的原因之一,5歲以前兒童幾乎至少會感染一次輪狀病毒,甚至3~4次也很常見。感染輪狀病毒病程會比一般腸胃炎更久,症狀更嚴重,包括嘔吐、腹瀉、發燒、腹痛、食慾不振等,甚至導致嚴重脫水而必須住院打點滴。

病毒傳染力強,按時接種疫苗,降低對嬰幼兒威脅
要特別注意的是輪狀病毒生命力很強,在乾燥表面可存活超過 10 天之久 ,且傳染力驚人,受感染兒童每公克的糞便可排出高達10億隻病毒,但只需要10個病毒顆粒就會造成傳染 ,病毒主要透過糞口傳染 , ,寶寶一旦接觸受汙染的食物、水或環境表面,就可能受感染。所以在預防部分,一定要勤洗手、以漂白水消毒環境或器物表面,而母奶哺餵能提高嬰幼兒免疫力 ,也能降低感染風險,當然最保險且有效方式,就是讓寶寶按時口服輪狀病毒疫苗 。

黃耀毅主任強調,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可減少寶寶感染輪狀病毒的風險,而即使同樣感染輪狀病毒,有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的嬰幼兒,腹瀉次數明顯減少,未接種疫苗的寶寶,很可能如前述案例一樣,每天腹瀉多達10次以上,且住院天數較長,很多家長就是輕忽輪狀病毒對嬰幼兒的威脅,以致感染後不但寶寶受苦,父母心疼,而且要付出相當時間及心力。

完整口服三劑輪狀病毒疫苗,保護力長達7年
台灣目前核可的輪狀病毒疫苗有單價(二劑)和五價(三劑)兩種,保護力都能到九成以上 ,其中五價疫苗同時帶有多個免疫原,能產生更廣泛的保護力,防治更多種病毒株。更有研究顯示,完整口服三劑輪狀病毒疫苗的保護力可長達7年。出生滿6週寶寶就可以開始接種,兩劑最短接種間隔為4週,兩種疫苗都可與其他常規疫苗(如五合一疫苗)同時接種,家長不需另外安排時間 。

單價輪狀病毒疫苗口服兩次,建議寶寶出生滿2、4個月依醫囑接種,最後一劑需在出生滿6個月前完成。五價輪狀疫苗建議出生滿2、4、6個月依醫囑接種,共接種三劑,最後一劑需在出生滿8個月前接種完成。如果錯過滿2個月的第一劑輪狀病毒疫苗接種也不用擔心,疾管署建議輪狀病毒疫苗接種每劑間隔時間最短為4週,因此最晚寶寶滿四個月(單價疫苗)或五個月(五價疫苗)時依醫囑接種第一劑輪狀病毒疫苗,都還來得及在六個月(單價疫苗)或八個月(五價疫苗)前接種完成。

多次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模擬自然感染,接種時程緊湊需於黃金8個月內接種完畢
黃耀毅主任表示,疫苗可模擬自然的輪狀病毒感染,抵禦最常見的血清型。研究發現,自然感染能提供後續的感染保護力,這種保護力會隨著每次新感染而增加,並降低腹瀉的嚴重程度 ,這就是為何建議多次口服輪狀疫苗的原因。提醒家長輪狀病毒疫苗接種時程緊湊,需要在黃金8個月內接種完畢,要及早主動諮詢醫師了解更多輪狀病毒疫苗接種相關資訊,做好輪狀病毒預防,讓寶寶遠離發燒、腹瀉等輪狀病毒感染帶來的不適!




資料:
https://www.stheadline.com/health-edu/3239420/%E5%AC%B0%E5%B9%BC%E5%85%92%E9%AB%94%E5%9E%8B%E5%B0%8F-%E5%85%8D%E7%96%AB%E5%8A%9B%E5%BC%B1-%E6%84%9F%E6%9F%93%E8%82%BA%E7%82%8E%E7%90%83%E8%8F%8C%E6%98%93%E5%87%BA%E7%8F%BE%E4%BD%B5%E7%99%BC%E7%97%87-%E5%8F%8A%E6%97%A9%E6%8E%A5%E7%A8%AE%E7%96%AB%E8%8B%97%E6%B8%9B%E6%84%9F%E6%9F%93%E9%98%B2%E9%87%8D%E7%97%87

諾羅、輪狀病毒來襲!遠離冬季幼兒病毒性腸胃炎 5 妙招
諾羅、輪狀病毒來襲!遠離冬季幼兒病毒性腸胃炎 5 妙招
嬰兒與母親
更新於 2023年12月12日23:20 • 發布於 2023年12月12日08:00

諾羅、輪狀病毒來襲!遠離冬季幼兒病毒性腸胃炎 5 妙招

冬季除了好發呼吸道疾病,也是腸胃道傳染病流行的季節。急性腸胃炎的病因多半是由細菌或病毒引起,其中又以諾羅及輪狀病毒最為常見,任何年齡層均可能受諾羅病毒感染,而輪狀病毒則是引起 5 歲以下幼童腹瀉最常見的原因。

病毒性腸胃炎的傳染途徑除了食入受污染的食物、水或使用不潔的餐具而得病之外,還可能透過吸入病人嘔吐物或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等方式感染,且腹瀉停止後 48 小時內仍具有傳染力。

冬季為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依據疾病管制署資料顯示,台北市近2年通報腹瀉群聚亦有高達 76% 案件發生於 11 月到隔年 3 月間,其中有 81% 為諾羅病毒引起,統計台北市 111 年 11 月至 112 年 10 月腹瀉門診就診率最高為嬰幼兒(0 至 4 歲)佔全年齡 9.8%,其次為孩童(5 至 9 歲)佔全年齡 8.3%。

冬季為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主要流行季節

「冬季嘔吐病」諾羅病毒
諾羅病毒(Norovirus)是一群可感染人類引起腸胃道發炎的病毒,有時被稱為「冬季嘔吐病」,是腸胃炎的最常見原因。諾羅病毒感染引起之症狀主要為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絞痛,也可能合併發燒、寒顫、倦怠、頭痛及肌肉酸痛。一般而言,年紀較小的幼童嘔吐症狀較明顯。症狀通常會持續 1 至 10 天,之後就會逐漸痊癒。

諾羅病毒之感染途徑,主要是食入被諾羅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接觸被諾羅病毒污染的物體表面,再碰觸自己的嘴、鼻或眼睛黏膜傳染。諾羅病毒只需極少的病毒量便可傳播,因此與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也可能受感染。諾羅病毒的傳染力非常強,可藉由排泄物或嘔吐物人傳人。有些人感染恢復後二星期內,其糞便內尚有病毒,仍然具有感染力。

所有的年齡層皆有可能遭受感染諾羅病毒,尤其常見於學校、醫院、收容及安養等人口密集機構。大部分感染諾羅病毒的人可以完全恢復,不會有長期後遺症,不過對於那些因嘔吐或腹瀉流失體液及電解質而又無法補充的人,如嬰幼兒、年長者、免疫功能不良者及需要長期照護者,其體液的流失可能導致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進而抽搐,甚至死亡,需要特別注意。

感染諾羅病毒期間應注意補充水分與營養,必要時補充電解質。建議可透過少量多餐的方式食用清淡飲食,避免過油或高糖分的食物刺激腸道蠕動,加劇腹瀉的情況;但同時也必須注意營養的攝取,以幫助腸胃道細胞的修復。另外,須特別注意個人衛生,經常且正確地洗手,並避免接觸傳染,以防將病毒傳染給家人或朋友。

「冬季嘔吐病」諾羅、「冬季腸胃炎」輪狀病毒

「冬季腸胃炎」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Rotavirus,簡稱 RV)感染造成兒童嚴重腹瀉常見的致病原因之一,也是幼兒腹瀉住院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主要侵襲 3 個月至 2 歲的嬰兒。幾乎每個兒童在約 5 歲時都經歷至少一次輪狀病毒感染。輪狀病毒感染在整年都可能發生,在台灣其感染高峰期是在一、二月間,即農曆過年前後為其傳染高峰期,故輪狀病毒腸胃炎又稱「冬季腸胃炎」。

輪狀病毒感染的潛伏期約 1~3 天,平均為 2 天。主要症狀是嘔吐及頻繁的水瀉,水瀉通常會持續 3~8 天,發燒及腹痛也常常伴隨發生,嚴重時可能會導致脫水、酸中毒、電解質不平衡,甚至引起神經症狀。輪狀病毒主要是經由糞口傳染,但也有研究顯示在呼吸道分泌物或其他體液亦可發現病毒。

由於此病毒在環境中非常穩定,所以也可能經由食用受病毒污染的飲水或食物,以及接觸受污染的物體表面而感染。輪狀病毒的特性是生存力高,在物體表面可以存活約 10 天之久,普遍會依附在手、桌面、玩具、門把等物品表面,正好是孩童最容易觸摸之處,無疑是增加傳染的風險性。

父母照顧腹瀉孩童常見 4 大錯誤觀念
馬偕兒童醫院李宏昌醫師特別提醒,父母照顧腹瀉孩童常見的錯誤觀念,應注意以下重點:

1.因為腹瀉,不補充水份:腹瀉時水分、養分嚴重流失,更應該要及時補充水分及預防電解質失衡,避免脫水。

2.用運動飲料補充點解質:運動飲料因含糖量高,電解質含量低,不適合用來補充電解質,應以口服電解質水溶液為主,並適時就醫治療。

3.因為拉肚子就不吃東西:腹瀉期間6至24小時補充口服電解質溶液,24小時後改喝適當乳糖濃度或無乳糖配方奶補充能量,母乳哺育者可續餵母乳。

4.自行服用止瀉劑:依醫師處方適當使用藥物,勿自行服用止瀉劑。

父母照顧腹瀉孩童常見4大錯誤觀念

預防病毒性腸胃炎 5 妙招
北市衛生局說明,病毒性腸胃炎的典型症狀包括水瀉、嘔吐、頭痛、發燒、腹部痙攣、胃痛、噁心、肌肉酸痛等症狀,通常於感染後 1 至 3 天出現症狀,持續時間約為 1 至 10 天。腹瀉所引起的體液及電解質流失可能造成嬰幼兒脫水、電解質不平衡,進而引發抽搐,甚至危及生命。北市衛生局提供預防病毒性腸胃炎 5 大妙招,讓幼兒遠離病毒不腹瀉:

第一招,備餐進食前洗手:備餐、進食前、如廁及照顧病人後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

第二招,食材乾淨要煮熟:食物徹底清潔、充分煮熟及與他人共食使用公筷母匙。

第三招,居家消毒環境守:清潔居家環境及病患嘔吐物、排泄物請勿只用酒精消毒,應使用 1:50 漂白水(1,000ppm)擦拭消毒環境;嘔吐物及排泄物可使用 1:10 漂白水(5,000ppm)灑在嘔吐物上靜置 30 分鐘後,清除後再以清水擦拭或沖洗,以降低傳播的風險。

第四招,哺乳營養好吸收:餵哺母奶可提高嬰幼兒免疫力。

第五招,清潔防護保護我:處理病患排泄物或嘔吐物時,請配戴口罩及手套以避免被感染。



資料: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2DmOlyO
冬季腸胃炎|諾如病毒可致痾嘔會傳染!5招預防 消毒勿只用酒精
冬季腸胃炎|諾如病毒可致痾嘔會傳染!5招預防 消毒勿只用酒精

撰文:中天新聞網出版:2023-12-21 10:00更新:2024-01-12 09:55

冬季除了好發呼吸道疾病,也是腸胃道傳染病流行季節。其中又以諾如病毒(台譯:諾如病毒)及輪狀病毒最為常見,任何年齡層均可能受到諾如病毒感染,而輪狀病毒則是引起5歲以下幼童腹瀉最常見的原因。兒科醫生提醒,除了食用受到污染的生菜、水果之外,使用不潔的餐具也會得到諾如病毒,建議先用蔬果專用清潔劑清洗乾淨,平常也要勤用肥皂、酒精洗手。

冬季「諾如、輪狀病毒」致腹瀉

台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長張惠美表示,急性腸胃炎的病因多半是由細菌或病毒引起,其中又以諾如及輪狀病毒最為常見,每年農曆年前後是腹瀉群聚的高峰期,有81%是諾如病毒引起,任何年齡層均可能受到感染。

張惠美指出,輪狀病毒是引起5歲以下幼童腹瀉最常見的原因,而病毒性腸胃炎的傳染途徑除了食入受污染的食物、水或使用不潔的餐具而得病之外,還可能透過吸入病人嘔吐物或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等方式感染,且腹瀉停止後48小時內仍具有傳染力。

對此,台灣馬偕兒童醫院小兒胃腸科資深主診醫生李宏昌表示,每年全世界有44萬人死於輪狀病毒,死亡主因為長時間脫水,不過台灣在SARS疫情後,積極推動輪狀病毒口服疫苗,因此輪狀病毒的威脅已經不是大問題。

現在冬季較常見諾如病毒,症狀以嘔吐為主,一般在3~5天左右可自行痊癒。他提醒,諾如病毒需要在70℃以上才能殺死,熟食未受污染即不會有大問題,但吃生菜、水果都要注意,建議清洗時,可以利用蔬果專用清潔劑,徹底沖乾淨再吃,碗盤餐具則用肥皂水,食用前也要記得用肥皂洗手,酒精乾洗手也有幫助。兒童健康|患腸胃炎只可吃麵包白粥?除2類飲品 原來吃甚麼都得腹瀉照護「4招」別喝運動飲料

李宏昌提醒,父母在照顧腹瀉孩童時,應注意以下重點:

・腹瀉時水分、養分流失,更要及時補充水分及預防電解質失衡,避免脫水。
・運動飲料因含糖量高,電解質含量低,不適合用來補充電解質,應以口服電解質水溶液為主,並適時就醫治療。
・腹瀉期間6~24小時內,可補充口服電解質溶液,24小時後改喝適當乳糖濃度或無乳糖配方奶補充能量,母乳哺育者可續餵母乳。
・依醫生處方適當使用藥物,勿自行服用止瀉劑。
腸病毒|轉季提防2大腸道傳染病 酒精消毒無效 感染要隔離一周毒性腸胃炎症狀這樣預防

另外,張惠美說明,病毒性腸胃炎的典型症狀包括水瀉、嘔吐、頭痛、發燒、腹部痙攣、胃痛、噁心、肌肉酸痛等症狀,通常於感染後1~3天出現症狀,持續時間約為1~10天。腹瀉所引起的體液及電解質流失可能造成嬰幼兒脫水、電解質不平衡,進而引發抽搐,甚至危及生命。

以下提供預防病毒性腸胃炎「5招」,讓幼兒遠離病毒不腹瀉:

・備餐、進食前、如廁及照顧病人後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
・食物徹底清潔、充分煮熟及與他人共食使用公筷母匙。
・清潔居家環境及病患嘔吐物、排泄物請勿只用酒精消毒,應使用1:50漂白水(1,000百萬分點)擦拭消毒環境;嘔吐物及排泄物可使用1:10漂白水(5,000百萬分點)灑在嘔吐物上靜置30分鐘後,清除後再以清水擦拭或沖洗,以降低傳播的風險。
・餵哺母奶可提高嬰幼兒免疫力。
・處理病患排泄物或嘔吐物時,請配戴口罩及手套以避免被感染。

台北市衛生局呼籲,病毒性腸胃炎傳染力強,易在各年齡層中傳播,一旦出現嘔吐和腹瀉等疑似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在家休息,注意水分、電解質及營養補充幫助腸胃道細胞的修復,注重環境清潔,以防將病毒傳染給家人或朋友,且症狀解除48小時後才返回上班或上課。

原文網址: 
冬季腸胃炎|諾如病毒可致痾嘔會傳染!5招預防 消毒勿只用酒精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7184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1歲女嬰發燒上吐下瀉 感染輪狀病毒合併沙門氏菌
1歲女嬰發燒上吐下瀉 感染輪狀病毒合併沙門氏菌
2023/09/20 12:54
  
女嬰出現發燒、拉肚子等症狀,經醫師檢查,確定為輪狀病毒合併沙門氏菌引起的腸胃炎

〔記者許麗娟/高雄報導〕高雄1名阿嬤日前抱著1歲的孫女小雲到醫院就醫,急喊「阮孫一直發燒拉肚子,怎麼辦?」原來小雲已發燒、嘔吐、拉肚子3天,看過醫生症狀未改善,阿嬤心急帶愛孫到醫院檢查,發現女嬰為輪狀病毒合併沙門氏菌引起的腸胃炎。

高雄市立民生醫院小兒科主任劉家嘉指出,近期合併輪狀病毒和沙門氏桿菌感染的幼童佔胃腸炎住院比例的1.96%。輪狀病毒在台灣常見,特別在秋冬季節為感染高峰,主要影響幼兒,又以1歲以下佔近半數。輪狀病毒主要通過糞便傳播,但也可通過呼吸道傳播,潛伏期為2-7天,症狀包括突然發燒和嚴重嘔吐,然後轉為腹瀉,通常持續3至5天,有時會導致嚴重脫水和其他併發症。

治療上建議改用不含乳糖的特殊配方奶粉,嚴重情況下可能需要靜脈注射或口服電解質溶液,預防上要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沙門氏桿菌感染部分,劉家嘉表示,通常發生在夏季居多,主要由食物污染引起,包括生或未煮熟的食物,如蛋、牛奶、肉類、生菜和水果,以及受糞便污染的水。此外,沙門氏桿菌也存在於糖霜和豆類產品中,並可通過人類或昆蟲等傳播媒介傳播。感染的症狀包括高燒、腹痛、腹脹,有時伴隨腸道出血或黏液,嚴重情況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

劉家嘉提醒,預防輪狀病毒感染可使用口服疫苗,對於6個月以下的幼童特別建議。家長應特別注意避免接觸病童的糞便或口鼻分泌物,並保持良好的個人及居家環境衛生,提供均衡飲食以增強幼兒免疫力等都是重要的預防措施。

原文刊登: 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4433999
輪狀病毒是5歲以下幼兒腸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沒有特效藥醫治,1天內可能拉肚子10~20次
輪狀病毒是5歲以下幼兒腸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沒有特效藥醫治,1天內可能拉肚子10~20次
2023/10/10

研究指出,腹瀉可能與兒童的生長停滯、發育遲緩和認知障礙有關。寶寶生病期間所使用的尿布數量,約為平常的2倍。而且,孩童感染輪狀病毒會對爸媽帶來極大負擔。至少有一位家長需請假在家照顧孩子,平均可能缺勤2-7個工作天。孩子的病情更會增加家長壓力。
輪狀病毒是5歲以下幼兒腸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病毒類型,通常引起胃腸道問題,包括嘔吐、腹瀉、腹痛、脫水和發燒等症狀。這些病毒可以通過飛沫傳播或接觸傳播,尤其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如學校、幼兒園和醫院。

目前沒有特效藥可以醫治
輪狀病毒生命力強,在手上最多可存活4小時,在乾燥表面更可存活超過10天,受感染兒童每公克的糞便更可排出1000億隻病毒,所以必須慎重處理寶寶的排泄物。輪狀病毒傳染力高,除嬰幼兒間互相傳染外,家庭成員或密切接觸者也可能感染。大多數人會在幾天或一週內康復。然而,對於幼兒、老年人和免疫系統受損的人來說,這種病毒可能會導致較嚴重的健康問題,甚至危及生命。

感染輪狀病毒,目前沒有特效藥可以醫治,1天內的水瀉次數可能高達10~20次,嚴重時需要住院觀察。

研究指出,腹瀉可能與兒童的生長停滯、發育遲緩和認知障礙有關。寶寶生病期間所使用的尿布數量,約為平常的2倍。而且,孩童感染輪狀病毒會對爸媽帶來極大負擔。至少有一位家長需請假在家照顧孩子,平均可能缺勤2-7個工作天。孩子的病情更會增加家長壓力。

接種輪狀病毒疫苗
除了平時應該注意個人衛生,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並多以漂白水消毒環境或器物表面。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接種輪狀病毒疫苗以預防輪狀病毒腸胃炎,建議第一劑輪狀病毒疫苗應及早於6週大時依醫囑接種。

輪狀病毒疫苗有單價和五價兩種,兩種都是口服的活性減毒疫苗。活性減毒疫苗是將病毒的毒性減弱製成的!接種後會幫助引發人體的免疫反應產生抗體,類似輕微的自然感染,但因毒性降低所以通常不會致病。

感染族群年齡層升高,長期的保護力非常重要
澳洲研究指出,輪狀病毒感染年齡中位數由2010年的3.9歲後移至2017年的7.1歲。研究顯示,嬰兒依醫囑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可協助提供各年齡未接種疫苗的接觸者約35-60%的間接保護力。其中最頻繁接觸嬰幼兒的青壯年族群(25-44歲)更可獲得56%的間接保護力。(針對輪狀病毒胃腸炎)

原文刊登: 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28343
進入腸病毒、諾羅病毒大流行期!「6大常見QA」一次看
進入腸病毒、諾羅病毒大流行期!「6大常見QA」一次看
中天新聞網
2024年4月24日

許多人都有感染腸病毒、諾羅病毒和輪狀病毒其中一種病毒,甚至兩種以上的經驗,而這些「病毒」都是什麼?感染後會有甚麼症狀出現?要怎麼預防?對此,《中天新聞網》也整理了幾大常見QA給大家參考,讓大家快速了解這些病毒。

腸病毒、諾羅病毒和輪狀病毒是什麼?

腸病毒:
腸病毒感染為幼兒常見的疾病,每年的3~9月是好發期,腸病毒病人都是感染其他腸病毒造成,其中以感染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5歲以下的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近幾年國際間陸續發生流行疫情的腸病毒D68型,幼兒感染後亦可能引起嚴重的呼吸道或神經系統症狀。

諾羅病毒:
諾羅病毒是最常引起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之一,它的傳染力及散播力非常快速廣泛,而且病毒顆粒非常少量即可致病,諾羅病毒的感染經常在每年的11月至3月間達到高峰。
而因諾羅有許多不同的型態,所以即使感染過還會再次感染,所以諸如學校、部隊、監獄、醫院、餐廳、安養中心等人口密集的地方,特別容易造成群聚感染。

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引起的腸胃炎在各方面,如傳染途徑、潛伏期、臨床症狀等,都和諾羅病毒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只是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更為劇烈,主要感染6~24個月大的嬰幼兒;傳染力很強,病程也比諾羅久一點。但是通常第一次感染輪狀病毒最為嚴重,以後即便再度感染,症狀也會緩和許多。


腸病毒、諾羅病毒和輪狀病毒的症狀有什麼?

腸病毒:
感染病毒後大約2-10天以後才會出現症狀,但是大多數感染者,沒有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主要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為七至十天。極少數個案,有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痺等併發症。

諾羅病毒:
主要症狀有噁心、嘔吐、腹部絞痛和水樣不帶血腹瀉。全身性的症狀有頭痛、肌肉酸痛、倦怠等,部分病患會有輕微發燒的現象,症狀通常持續24到72小時。
對於嬰幼兒、身心障礙者或是有生理障礙的老人,由於這些人缺乏足夠的自我照顧能力,可能因體液流失而導致脫水,電解質不足進而抽搐甚至死亡。

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是5歲以下幼兒腸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可引起嘔吐、水瀉、發燒、腹痛、食慾不振、甚或脫水。在已開發中國家,輪狀病毒腸胃炎很少造成死亡,但因嚴重水瀉而致需住院的比率仍高,由於我國具完善的健保及醫療體系,感染的幼童皆能妥適治療及照護。

腸病毒、諾羅病毒和輪狀病毒傳染途徑為何?
三者之中,腸病毒可以經由糞口或飛沫傳染,所以為避免疫情擴大,罹病者在急性感染期戴口罩是有必要的,但諾羅或輪狀病毒則是透過糞口傳染,除非會直接接觸嘔吐物的飛沫,否則戴口罩的實質幫助不大。


腸病毒、諾羅病毒和輪狀病毒有疫苗可以打嗎?
腸病毒很少出現腸胃症狀,諾羅和輪狀病毒則是以腹痛、拉肚子,甚至發燒為主;諾羅相對比較會有噁心和嘔吐,輪狀則是嚴重水瀉。腸病毒目前有腸病毒A71型疫苗,建議寶寶2個月到6歲之前接種完成,諾羅病毒目前並無疫苗,而輪狀病毒則已有安全有效的口服疫苗,建議在寶寶2到6個月之前接種完成。


如何避免感染腸病毒、諾羅病毒和輪狀病毒?
避免感染病毒性腸胃炎應盡量少吃生食,料理飲食、餐前、便後,尤其是在外使用公共廁所,一定要徹底用肥皂洗手,處理嘔吐或排泄物最好戴手套。
不論是腸病毒、諾羅或輪狀病毒,三者間共同的特性就是都對酒精性的消毒劑效果不佳,建議應該做好一般環境消毒,尤其當出現重大疫情時,一般兒童聚集場所應以一天至少消毒一次為原則。
針對遭病童嘔吐物或排泄物污染的物品表面,建議清洗完畢後,物體可移至戶外,接受陽光曝曬,也可減低病毒的存活機會。

原文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9%80%B2%E5%85%A5%E8%85%B8%E7%97%85%E6%AF%92-%E8%AB%BE%E7%BE%85%E7%97%85%E6%AF%92%E5%A4%A7%E6%B5%81%E8%A1%8C%E6%9C%9F-6%E5%A4%A7%E5%B8%B8%E8%A6%8Bqa-%E6%AC%A1%E7%9C%8B-024333639.html

返回

立即測試骨質疏鬆風險

完成測試後,有機會獲免費骨質密度檢查 (DEXA) 乙次骨質密度檢查優惠券乙張

閣下資料將會用作此推廣活動聯絡用途,如因資料有誤而未能聯絡閣下,本公司一概不負上任何責任。

action success
×

web design by Inspi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