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氣會致癌嗎?看看癌症基因檢測報告,判讀你是不是「易癌體質」

在廣東,萬物皆可「熱氣」。
吃火鍋,會熱氣;
吃燒烤,會熱氣;
吃炸雞,會熱氣;
甚至吃塊餅乾,也會熱氣。
最可怕的是,老媽子(粵語:媽媽)還會經常跟你說,「食咁多熱氣嘢,小心生cancer啊(上火東西會致癌)」。
到底什麼是熱氣呢?Medtimes表示,廣東所說的「熱氣」,也就是「上火」,其表現為口腔潰瘍、咽喉腫痛、感冒發燒、便秘、呃嘔肚痛等等大小病痛。而在現代醫學中並沒有「熱氣」一詞。那麼,熱氣真的如老媽子所說,會致癌嗎?

1.熱氣會致癌嗎?

講起熱氣,最具「代表作」的就是油炸食品,其次是燒烤、火鍋之類的。而不得不說的是,在各種研究顯示,油炸食品、燒烤、火鍋,還真的可能會致癌。
2013年在期刊The Prostate發佈的一篇研究稱,油炸食物或增加患前列腺癌(PCa)風險。
這可能與油炸食品中的潛在致癌物質如醛、丙烯醛、雜環胺、多環芳烴和丙烯酰胺等有關。舉個例子,WHO的致癌危害等級(Cancer Hazard Ranking)中,多環芳烴屬於一類致癌物,也就是「對人類為確定致癌物」。
另外,作為一種環境因素,飲食習慣對癌症的疾病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影響。
如潮汕地區高發的食管癌,就可能和「膠己人」愛喝滾燙的砂鍋粥和功夫茶有關係。長期飲食過燙食物,會導致食管黏膜反覆被灼傷,產生慢性炎症,增加食管癌變的風險。
事實上,WHO早已將65℃以上的高溫食品列為2A級致癌物質(對人類致癌性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
可見,「熱氣」某程度上也算是癌症的「元兇」。
熱氣會致癌嗎?

2.普通人如何預防癌症?

儘管不少廣東人認為,吃太多「熱氣」食物不好,但有人偏不同意,甚至通過研究稱「吃披薩,能防癌」。
2019年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的醫學獎得主Silvano Gallus 和團隊在數年間的研究中認為,吃正宗意大利披薩(且必須在意大利境內吃)對降低口腔癌、咽癌、食道癌、結腸癌等癌症,以及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有幫助,同時也不會增加乳腺癌、前列腺癌的發病率。
雖然這個獲獎研究有點無稽之談,但Silvano的研究團隊也說,地中海飲食中的某些食材,如橄欖油、魚、蔬菜和水果,對預防一些慢性疾病是有好處的,而使用這些食材的意大利披薩,只代表這類飲食的部分而非特定指標。
簡單來說就是,平時多吃蔬菜水果、豆類、堅果類、魚類以及海鮮等,少吃紅肉、含糖食品、加工食品、精製食品等,可有效慢性疾病。
不過,綜合來說,除了環境因素,基因變異同樣會構成患癌風險。在同一環境下,攜帶癌症基因人群會比普通人群更容易患上癌症。
比如,我們非常熟悉的BRCA1/2。有人總結了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相關的癌症風險,顯示BRCA1基因突變者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風別是50%-85%和15%-45%,有BRCA2基因突變者,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風險分別是50%-85%和10%-20%。與普通女性相比,BRCA1/2基因突變者患癌風險的確會提高,但這並不表示所有基因突變攜帶者都會患癌,而只是說明他們有很高的癌症易感性。
那麼,我們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攜帶這些基因突變呢?癌症基因檢測可以幫到你。癌症基因檢測是通過抽取被檢者血液、唾液、其他體液、或細胞,提取當中的DNA進行基因分析,篩檢與疾病相關基因上的病原性變異,並藉由檢測這些病原性的基因變異,以判斷被檢者患上某癌症的風險及提供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有效阻止或延緩癌症的發生。
普通人如何預防癌症?

3.癌症基因檢測報告怎麼判讀?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Medtimes一時三刻很難解釋清楚個中緣由,但可以給大家提供判讀癌症基因檢測結果的四個要點:
1. 基本信息
拿到癌症基因檢測報告,首先要了解報告上的基本信息,包括:診斷信息、樣本類型、取樣部位、取樣手段、用藥史等。
2. 丰度
在腫瘤學中,所謂EGFR基因突變的分子丰度並沒有統一的定義和標準,一般指突變型EGFR突變基因相對或絕對定量值。後來研究者將丰度定義為突變分子數在總的DNA中所佔濃度。
丰度高低與樣本、檢測方式、質控等相關。
如大部分晚期患者通過氣管鏡或穿刺取材,如果病灶組織有包塊,或組織炎性肉芽混合別的成分,測不出丰度也不是少見狀況。
另外,多線治療患者由於穿刺存在困難或腫瘤異質性明顯,多用胸水或血液標本。但體液樣本隊CNV的檢測敏感性明顯低於突變、重排等變異形式,或因腫瘤負荷低,導致基線ctDNA含量差異,因此會出現不同樣本類型的丰度差異很大。
因此,對於已經接受治療出現進展的患者,有條件情況下應該是「哪裡有進展,取哪裡的樣本」;同時也不必過分在意丰度高低,而應將丰度變化作為動態監控,通過變化趨勢預測當前治療效果。
3. 基因變異級別和藥物證據等級
按照臨床意義,基因變異級別的重要性及其藥物證據可分為四個等級:
• Ⅰ類變異:具有明確臨床意義的變異。(具有A級或B級藥物證據)
藥物證據:
A級: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或專業臨床指南推薦;業界指南中定義的特定腫瘤診斷/預後因子。
B級:經過具有足夠統計學效能的臨床研究證實,並獲得該領域專家的共識;經過具有足夠統計學效能的臨床研究證實其診斷/預後價值。
•  Ⅱ類變異:具有潛在床意義的變異。(具有 C級或D級藥物證據)
藥物證據:
C級:其他癌種中的A級證據(跨適應證用藥,即其他癌種用藥)、或已作為臨床試驗的入組標準;多項小型研究支持其診斷/預後價值。
D級:臨床病例報道或臨床前證據支持,小型研究或個案報道提示其輔助診斷/預後價值(獨立或聯合其他標誌物)。
•  Ⅲ類變異:臨床意義不明。
藥物證據:
在全人群或特定人群數據庫中、泛癌種或特定腫瘤數據中均未觀察到較高變異頻率;缺乏令人信服的已發表腫瘤相關證據。
Ⅳ類變異:已知無臨床意義。(無害或可能無害)
藥物證據:
全人群或特定人群數據庫中觀察到高變異頻率;無已發表的腫瘤相關證據。
對於多基因變異、特別是多個潛在驅動變異共存的情況,要結合腫瘤類型、既往治療史、相對突變丰度、既往分子檢測結果等信息綜合判讀,以推測不同變異之間的邏輯關係,指導後續治療。
4.腫瘤負荷突變
腫瘤負荷突變(TMB)即腫瘤基因組編碼區包含的非同義突變的數量或密度(突變數/Mb),是腫瘤新抗原負荷的替代指標。簡單來說就是,患者腫瘤組織中具有多少個基因變異,突變的基因越多,越有可能產生更多異常的蛋白,越有可能被免疫系統識破。
要評估TMB水平及其可信度,首先所選擇的panel不能太小,否則無法準確測算TMB。除此之外,還需要通過TMB絕對值及該數值在已檢測的腫瘤樣本中的相對排序等。
理論上,TMB水平低,可能預示靶向效果相對較好;TMB水平高,則可能預示免疫治療獲益相對高。
5.微衛星不穩定性
微衛星不穩定性(MSI)檢測對於多種實體瘤患者具有重要臨床意義。多個研究表明,dMMR/MSI-H患者能夠從免疫檢查點抑製劑中獲益,且不限癌種。因此MSI 成為了所有實體瘤中免疫治療療效的預測因子之一。
6. 質量控制
拿到癌症基因檢測報告後,很多人都只會看「是否檢測出明確突變」,而忽略以附錄形式出現在報告主體內容後的「附加信息」。
一份報告的結果是否真實可靠,就是依賴於這些看似不起眼的「 附加信息」,包括檢測方法、檢測內容、質控參數 、局限性說明等。
如今患癌人數逐年增加,普通人想要預防癌症,除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為自己選購一份合適的防癌體檢方案,才能真正做到「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遠離癌症的困擾。
癌症基因檢測報告怎麼判讀?

立即測試骨質疏鬆風險

完成測試後,有機會獲免費骨質密度檢查 (DEXA) 乙次骨質密度檢查優惠券乙張

閣下資料將會用作此推廣活動聯絡用途,如因資料有誤而未能聯絡閣下,本公司一概不負上任何責任。

action success
×

web design by Inspi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