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身體的某些隱蔽部位,有時候會不知不覺地長出一些多餘的「小肉疙瘩」。它們可能安安靜靜地潛伏好多年,不帶來任何麻煩,但也可能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變臉」,對健康構成威脅。 這些「小肉疙瘩」,其實就是我們常説的瘜肉。
一説到瘜肉,不少人立馬就會把它和癌症聯繫在一起,覺得瘜肉就是癌症的前兆。但其實,並不是所有的瘜肉都會癌變。接下來,Medtimes就來和大家聊聊瘜肉和癌症之間那點複雜的關係,也順便講講在哪些情況下,瘜肉癌變的風險會比較高。
在我們身體的某些隱蔽部位,有時候會不知不覺地長出一些多餘的「小肉疙瘩」。它們可能安安靜靜地潛伏好多年,不帶來任何麻煩,但也可能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變臉」,對健康構成威脅。 這些「小肉疙瘩」,其實就是我們常説的瘜肉。
一説到瘜肉,不少人立馬就會把它和癌症聯繫在一起,覺得瘜肉就是癌症的前兆。但其實,並不是所有的瘜肉都會癌變。接下來,Medtimes就來和大家聊聊瘜肉和癌症之間那點複雜的關係,也順便講講在哪些情況下,瘜肉癌變的風險會比較高。
瘜肉,簡單來説就是人體黏膜表面異常增生而形成的突起物,從鼻腔、聲帶、胃、腸、膽囊到子宮,凡有黏膜之處,皆可能成為其「棲息地」。瘜肉的形態多樣,的帶蒂,如蘑菇般懸掛;有的無蒂,扁平地貼附於表面。其成因複雜,包括慢性炎症、感染、遺傳因素,甚至某些未知的刺激。
那麼,瘜肉癌變幾率有多大?Medtimes介紹,並非所有瘜肉都會癌變,但某些類型確實是潛在的「癌前病變」。根據病理類型,瘜肉可分為腺瘤性瘜肉和非腺瘤性瘜肉(如炎性瘜肉、增生性瘜肉)。
腺瘤性瘜肉:尤其是結腸腺瘤,被公認為腸癌的「前身」。研究表明,約80%的結直腸癌由腺瘤性瘜肉演變而來,但其癌變過程通常長達10-15年,因此通過定期的結腸鏡檢查,可及早發現病灶並採取有效的治療方案。
非腺瘤性瘜肉:如炎性瘜肉或增生性瘜肉,癌變風險極低(通常<1%),但仍需定期監測。
正常來説,不同部位的瘜肉其特點也各有不同,但如果出現以下這幾個通用「危險信號」,一旦出現需提高警覺:
● 尺寸較大:瘜肉越大,癌變風險相對越高。
● 生長迅速:隨訪過程中發現瘜肉短時間內明顯增大。
● 特定形態:如無蒂、寬基底的瘜肉,惡性風險可能更高。
● 症狀改變:出現異常出血、疼痛、梗阻等新症狀。
● 患者年齡:高齡患者(如絕經後女性、60歲以上人羣)的瘜肉風險通常更高。
● 癌前病變特徵:病理檢查顯示有「異型增生」或「腺瘤性」成分。
下面,我們重點説説幾種常見的瘜肉:
① 子宮內膜瘜肉
子宮內膜瘜肉是指附着於子宮內壁並延伸至子宮內部的贅生性腫物。
危險程度:★★★(95.4%為良性病變)
好發人羣:主要發生於 35 至 59 歲的女性,發病高峯年齡為 50 歲。其中,35 歲以下女性的發病率為 3%;35 歲以上至絕經前女性的發病率為 23%;絕經後女性的發病率為 31%;70 歲以後女性發病相對較少。
特別注意:若出現瘜肉出血、存在多個瘜肉或瘜肉直徑大於 1.5cm 等情況,建議進行宮腔鏡檢查並切除瘜肉,同時將切除的瘜肉送病理檢查,以明確其性質。
② 膽囊瘜肉
膽囊瘜肉是指從膽囊內壁向膽囊腔內突出的贅生性腫物。
危險程度:★★★(95%以上為良性病變,但膽囊腺瘤等是公認的膽囊癌癌前病變,癌變可能性約為 1.5%)
好發人羣:40 - 50 歲的中年男性較為常見。
特別注意:當膽囊瘜肉大於 10mm,或為無蒂瘜肉(包括局部膽囊壁增厚),以及患者年齡大於 60 歲、患有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情況時,均存在癌變風險,建議根據醫生的診斷進行手術治療。
③ 鼻瘜肉
鼻瘜肉是指生長於鼻內或面部骨骼內中空區域(即鼻竇)內的贅生性腫物。
危險程度:★★(絕大多數為良性病變,惡變極為罕見)
好發人羣:任何年齡段人羣均可能罹患鼻瘜肉,其中以中青年人羣更為常見。
特別注意:對於較小的鼻瘜肉,可採用噴鼻劑或滴鼻劑進行局部治療;若瘜肉較大、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治療後復發,則需進行手術治療。
④ 胃瘜肉
胃瘜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長出的贅生性腫物。
危險程度:★★(絕大多數為良性病變,惡變極為罕見)
好發人羣:常見於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
特別注意:若為炎症引起的瘜肉或良性瘜肉,只需定期複查並觀察其變化情況即可;若醫生判斷為胃癌早期形成的瘜肉,或有癌變可能的瘜肉,則應遵醫囑進行手術治療,以防止癌細胞擴散或預防癌變。
⑤ 腸瘜肉
腸瘜肉是一類從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異常生長組織,可分為非腺瘤性瘜肉和腺瘤性瘜肉。
危險程度:★★★★(非腺瘤性瘜肉癌前病變的可能性較小,腺瘤性瘜肉則有可能發生癌變)
好發人羣:有多發性腸瘜肉家族史者、飲食結構以高脂肪高蛋白為主者,以及存在易引發腸瘜肉的原發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克羅恩病、血吸蟲病等)的人羣,患腸瘜肉的風險較高。
特別注意:腺瘤性瘜肉若含有絨毛成分、存在高度異型增生、腺瘤直徑大於等於10毫米,或腺瘤數量達到3個以上,其癌變風險更高,需引起高度重視。部分腸瘜肉繼發於腸道炎症性疾病,可通過治療原發病(如潰瘍性結腸炎)來改善病情,隨着原發病的好轉,這些瘜肉也可能減輕。但大部分腸瘜肉僅靠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需在內鏡下切除或手術切除部分腸管。
腸瘜肉治療後再次檢出的概率非常高,為保持腸道無瘜肉狀態,預防腸癌的發生,必須進行科學的隨訪。一旦發現瘜肉,應立即行內鏡摘除。
Medtimes的ColoTectTM癌症基因檢測是一項非侵入性、高靈敏度的大腸癌及其癌前病變檢測技術。檢測者可在家中採集大便樣本,化驗所通過提取大便中由腸道脱落的DNA,運用「多重甲基化特異性聚合酶鏈反應」技術進行檢測,評估檢測者大便中大腸癌標記基因(SDC2、ADHFE1 以及 PPP2R5C)甲基化的水平。
總體而言,瘜肉與癌症之間的關係,更像是一場潛在的、漫長的「異常對話」,而非必然走向癌變的定局。因此,要降低瘜肉癌變的風險,我們需要從以往「發現後切除」的被動應對模式,轉變為「風險評估與個體化防控」的主動管理模式。無論你患的是何種類型的瘜肉,都請牢記以下原則:
定期篩查:胃鏡檢查、腸鏡檢查以及超聲檢查等是發現瘜肉的基礎手段,而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定期檢查和治療則是關鍵所在。
關注家族史:約20%的瘜肉與遺傳因素有關,因此建議有條件的人可以將癌症基因檢測作為補充篩查項目,以便更全面地瞭解自身風險。
生活方式干預:通過低脂高纖維飲食、戒煙限酒、控制體重等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顯著降低瘜肉的發生率以及癌變風險。
身體裏的這些「肉疙瘩」或許無法完全避免,但通過科學手段深入瞭解其本質,我們完全有能力將風險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完成測試後,有機會獲免費骨質密度檢查 (DEXA) 乙次 或 骨質密度檢查優惠券乙張
閣下資料將會用作此推廣活動聯絡用途,如因資料有誤而未能聯絡閣下,本公司一概不負上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