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出腸息肉是否一定要切?除了腸鏡檢查,哪些方法有助發現腸息肉

結直腸癌是我國常見且高發的惡性腫瘤之一,根據2020年中國癌症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在全部惡性腫瘤中分別位居第二和第五。香港健康體檢中心表示,腸息肉和腸癌關係密切,相當於腸癌的前期病變之一,即大約75%的大腸癌起源於腸息肉。

那麼,檢查出腸息肉是否一定要切呢?

1.腸息肉是什麼?檢查出腸息肉是否一定要切?

腸息肉是指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狀病變,息肉非「肉」而是一類異常生長的組織。根據其臨床癌變的可能性,息肉可分為腺瘤性(腫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非腫瘤性)息肉兩種。

發現腸息肉是否一定要切?一般來說,除了小於0.5cm的非腺瘤性息肉可以隨訪觀察外,其他情況下均建議切除。

首先,腺瘤性息肉癌變幾率高,發現後要儘快切除;

其次,非腺瘤性息肉並不能保證100%不會癌變,比如良性息肉若持續受炎症影響,可能會繼續長大甚至往癌變方向發展,因此超過5cm的非腺瘤性息肉同樣需要儘快切除。

再者,即使在腸鏡檢查中發現息肉,單憑「看」是無法準確判斷息肉是良性還是惡性,需要切下來進行病理檢查才能最終確認。

不過,大家也不必害怕。因為絕大多數息肉都是在腸鏡檢查時直接被醫生切除,這種切除方式通常是使用電凝電切術,能夠快速有效地去除息肉,同時減少患者的痛苦和恢復時間。如果息肉較大或者數量較多,醫生可能會建議先進行詳細的檢查,以確保患者的身體狀況適合進行手術。

腸息肉是什麼?檢查出腸息肉是否一定要切?

2.除了腸鏡檢查,還要哪些方法可以儘早發現腸癌?

早期大腸癌患者多數可治癒,五年生存率達90%以上;而到了第三期,大腸癌患者的而五年相對存活率將下降至68.7%,而第四期的五年相對存活率更進一步下降至不足1成。因此,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查是關鍵。根據目前醫學指引建議,45歲開始應每5-10年接受大腸鏡檢查,有助及早發現已存在的息肉並即時將其清除,從而大大降低癌變風險。

對於抗拒照腸鏡的朋友,癌症基因檢測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香港時代醫療提供的非入侵性大腸癌風險檢測,透過鑒別大便中的大腸癌標記基因(SDC2、ADHFE1、以及PPP2R5C)甲基化的水平,便能識別出大腸腺瘤,靈敏度高達88%,基因檢測報告還包括風險評估及飲食建議,有助改善腸道健康。

適用對象:

— 希望了解大腸癌風險的人士

— 50歲或以上人士

— 有遺傳性或家族病史等高風險人士

(詳情可瀏覽:https://www.medtimes.com.hk/crccore

除了腸鏡檢查,還要哪些方法可以儘早發現腸癌?

3.腸息肉患者出現哪些癥狀需提高警惕?

除了定期進行相關的健康檢查外,如果腸息肉患者出現以下癥狀時應引起警惕,及時就醫檢查:

1. 大便習慣改變:包括不明原因的便秘、腹瀉,或者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以及大便時間和次數的突然改變等,這可能是腸道息肉的明顯表現。

2. 大便性狀異常:如果大便形狀變細或呈扁形,甚至帶有少量血液,這可能是息肉擠壓糞便導致的。此外,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特別是鮮紅色血液,以及炎症性息肉導致的大便表面帶粘液,都是值得注意的癥狀。

3. 腹痛和腹部悶脹:腸道息肉可能導致腸道堵塞,引發腹痛。疼痛程度因息肉的部位、大小、數量而異,可為隱痛、絞痛、脹痛或鈍痛,一般呈間歇性。如果出現持續性腹痛或腹痛加重,應及時就醫。

4. 脫垂:如果息肉較大且數量多,患者可能會在排便時感受到牽拉,導致蒂基周圍的粘膜層鬆弛,進而出現脫垂現象。

5. 全身癥狀:腸道息肉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引發全身癥狀,如長期腹瀉、黏液便血,以及發熱、貧血、消瘦等,這些癥狀表明病情可能已經較為嚴重,需要立即就醫。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癥狀並非腸息肉的特異性表現,也可能與其他腸道疾病有關。因此,一旦出現這些癥狀,應及時就醫,接受專業醫生的檢查和診斷。同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飲食、規律作息、適當運動等,也有助於預防腸息肉的發生。

腸息肉患者出現哪些癥狀需提高警惕?

立即測試骨質疏鬆風險

完成測試後,有機會獲免費骨質密度檢查 (DEXA) 乙次骨質密度檢查優惠券乙張

閣下資料將會用作此推廣活動聯絡用途,如因資料有誤而未能聯絡閣下,本公司一概不負上任何責任。

action success
×

web design by Inspi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