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拿到健康體檢報告時,看到滿滿的「異常」標記時,是心跳加速、腦海閃過無數可卡患病畫面?還是覺得「反正沒什麼症狀,應該沒太大問題」,便淡定將報告塞進抽屜裏?
事實上,健康體檢報告出現異常值並非代表患什麼疾病,當然這也不表示我們可以輕視。那麼,健康體檢報告怎麼看?下面香港健康體檢中心將為大家拆解體檢報告中的常見「異常」,並提供相關且實用的健康管理建議。
血常規檢查是身體檢查中最基本的項目之一,但很多人在看到血紅蛋白、紅細胞、白細胞或血小板異常時,仍然感到一頭霧水。
① 血紅蛋白與紅細胞
血紅蛋白(Hb)和紅細胞計數(RBC)是判斷貧血的核心指標。若Hb低於120g/L(女性)或130g/L(男性),可能提示缺鐵性貧血、巨幼細胞性貧血或慢性失血。但需注意,高原居民、孕婦、劇烈運動後的人羣也可能出現輕度下降。若Hb超過180g/L,需警惕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或慢性缺氧性疾病。
② 白細胞
白細胞(WBC)輕度升高(10-15×10^9/L)常見於細菌性感染、炎症或應激反應;若超過20×10^9/L,需警惕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病。反之,WBC低於4×10^9/L可能與病毒感染、化療或再生障礙性貧血相關。
③ 血小板
血小板(PLT)低於50×109/L時,自發性出血風險增加,需排查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TP)或脾功能亢進;PLT超過400×109/L,則需警惕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或腫瘤性疾病。
④ 應對策略
若無症狀且數值輕微異常,可1-3個月後複查;若伴隨出血、反覆感染等症狀,應至血液科就診。
現代人飲食精緻化,血脂異常已成普遍問題。香港健康體檢中心提醒,高血脂初期無明顯症狀,卻可能悄悄導致動脈硬化、心肌梗塞或中風。
① 膽固醇
總膽固醇(TC)≥6.2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4.1mmol/L,提示血脂異常。長期高脂飲食、久坐不動、代謝綜合徵是主因。更需警惕的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即使飲食健康,LDL-C也可能超標。
② 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TG)≥2.3mmol/L時,胰腺炎風險顯著增加。過量飲酒、肥胖、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均會導致TG升高。一項研究顯示,TG每升高1mmol/L,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13%。
③ 應對策略
● 調整飲食:增加Omega-3(如深海魚)、膳食纖維(如燕麥、蔬菜)。
● 規律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
● 必要時遵醫囑服用使用降血脂藥物。
尿液檢查能反映泌尿系統狀況,常見異常包括尿蛋白、血尿及白血球過多。
① 尿蛋白
尿蛋白陽性需結合24小時尿蛋白定量判斷。若定量>0.15g/24h,需排查腎炎、糖尿病腎病或高血壓腎病。劇烈運動、發熱、直立性蛋白尿也可能導致一過性陽性。
② 尿紅細胞
尿紅細胞≥3個/高倍視野(HPF)即為鏡下血尿。80%的鏡下血尿由泌尿系感染、結石或腫瘤引起,但20%的IgA腎病患者僅表現為鏡下血尿。建議3個月後複查,若持續陽性需行腎穿刺活檢。
③ 尿白細胞
尿白細胞≥5個/HPF提示感染可能。女性因尿道短直,更易患膀胱炎;老年男性則需警惕前列腺增生繼發感染。抗生素治療需足量足療程,否則易復發。
④ 應對策略
若無症狀,建議1-2周後複查;若合併排尿不適,應就醫檢查。
① 心電圖異常
— 竇性心律不齊:90%的青少年和60%的成年人存在竇性心律不齊,多與呼吸節律、自主神經調節有關。若無明顯心悸、胸悶,無需治療。但若合併暈厥史,需排除病態竇房結綜合徵。
— 偶發性期前收縮:每分鐘早搏<6次為偶發性,常見於熬夜、咖啡因攝入後。若24小時動態心電圖早搏數<1000次,無需藥物干預。但頻發室性早搏(>10000次/24h)可能增加心衰風險。
② 生化指標異常
— 轉氨酶升高:谷丙轉氨酶(ALT)>40U/L提示肝細胞損傷。但需注意,ALT升高≠肝炎。劇烈運動、脂肪肝、藥物性肝損傷均可能導致ALT升高。若ALT持續>200U/L,需排查病毒性肝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病。
— 腎結晶:腎結晶直徑<5mm時,通過多飲水(>2000ml/d)、鹼化尿液(pH>6.5)可自行排出。但若合併高尿酸血癥,需警惕尿酸性腎結石。
— 幽門螺桿菌陽性:幽門螺桿菌(Hp)感染者胃癌風險增加2-6倍。但我國Hp感染率高達56%,其中僅1%會發展為胃癌。推薦「14C尿素呼氣試驗」確診,若陽性且伴有消化不良症狀,建議四聯療法根除。
③ 影像學異常
— 肺結節鈣化:直徑<5mm的鈣化結節多為陳舊性肺結核或肉芽腫。若結節邊緣光滑、密度均勻,每年複查低劑量CT即可。但若結節>8mm、分葉狀或伴有胸膜牽拉,需警惕早期肺癌。
— 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與肥胖、2型糖尿病密切相關。若肝彈性硬度檢測(FibroScan)提示CAP>248dB/m,需警惕肝纖維化。逆轉脂肪肝的關鍵:減重5%-10%、每日有氧運動>30分鐘。
— 乳腺增生:90%的育齡期女性存在乳腺增生,多與雌激素水平波動有關。若BI-RADS分級≤3級,每6-12個月複查超聲即可。但若出現乳頭溢液、皮膚橘皮樣改變,需警惕乳腺癌。
最後,香港健康體檢中心提醒,健康檢查報告並非「判決書」,科學應對才是關鍵。因此,面對體檢異常,我們需牢記以下「三不原則」:
不恐慌:80%的異常指標無需立即治療,定期複查即可;
不忽視:若報告標註「建議專科就診」,務必及時就醫;
不盲目:拒絕「偏方」「保健品」,遵循醫囑規範治療。
下次拿到健康檢查報告時,別再恐慌或輕忽,而是採取「觀察→複查→必要時就醫」的三步驟,才能真正守護健康!
完成測試後,有機會獲免費骨質密度檢查 (DEXA) 乙次 或 骨質密度檢查優惠券乙張
閣下資料將會用作此推廣活動聯絡用途,如因資料有誤而未能聯絡閣下,本公司一概不負上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