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對「身體檢查」有過這樣的疑問:明明感覺身體很好,為什麼還要花錢去做身體檢查?甚至……將身體檢查視為「沒病找病」的負擔?
事實上,很多嚴重疾病在早期都是沒有明顯症狀,等到身體發出警報時,可能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換言之,身體檢查的真正價值,並非在於「致病」,而在於「防病」。它就像一面鏡子,照出我們看不見的健康隱患,讓我們有機會在疾病惡化前採取行動。
那麼,身體檢查究竟能帶來哪些益處?不同年齡段該關注哪些健康體檢項目?
《JAMA》上發表的一項針對60年裏32項研究進行的薈萃分析指出,常規體檢可及時發現、控制慢性病,督促人們改變生活習慣、進行疫苗接種以及癌症篩查,還能改善患者的自我健康感受。
簡單來説,定期健康體檢可以為我們的健康帶來以下益處:
① 發現「沉默的殺手」
許多致命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和癌症,在早期往往幾乎沒有明顯症狀,而一旦出現顯著症狀,病情通常已進展至中晚期,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身體檢查能通過血液檢查、影像學等手段,在疾病尚未惡化前發現異常。例如,胃腸鏡可發現早期胃癌或腸息肉、低劑量CT能篩查出微小肺癌結節等,大幅度降低患者的治療成本以及提升治癒率。
② 糾正不良習慣
健康體檢報告不僅能幫助患者發現健康異常,還可能揭示某些不良生活習慣對健康的影響,像是長期熬夜的上班族,或許肝功能已出現輕微異常;愛吃高鹽高脂食物的人,可能膽固醇超標卻渾然不覺。
體檢數據能客觀反映身體狀況,促使人們調整飲食、運動或作息,如體檢報告顯示血糖偏高時,很多患者都會主動減少糖分攝入,降低糖尿病發生風險。
③ 緩解「健康焦慮」
健康類的科普越來越受到民眾的關注,但是網絡上健康科普的內容卻是魚龍混雜,存在一些偽科普或者一些不科學的説法、措辭,容易誤導民眾或引發焦慮。
體檢能提供權威的健康評估,減少不必要的恐慌。研究顯示,定期體檢的人對自身健康的滿意度更高,心理壓力更小。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中,身體會面臨着不同的健康挑戰,因此健康體檢項目也因應年齡的不同而有所側重:
1. 20-30歲:關注傳染病和基礎代謝
核心檢查:乙肝、丙肝、結核篩查;血糖、尿酸(預防痛風);女性加做乳腺B超、宮頸HPV檢測。
特別提醒:年輕人免疫力強,但不良作息(如熬夜、外賣飲食)可能導致脂肪肝、甲狀腺結節等問題。
2. 30-40歲:警惕「職場病」和慢性病
核心檢查:血脂、血壓、甲狀腺功能;男性關注前列腺,女性加強乳腺和婦科檢查。
特別提醒:長期久坐、應酬多的人羣需重點關注肝臟和心血管健康。
3. 40-50歲:血管和癌症篩查的關鍵期
核心檢查:胃腸鏡(金標準)、低劑量螺旋CT(肺癌)、冠狀動脈CT(心腦血管疾病)。
特別提醒:40歲後,胃癌、腸癌、肺癌發病率顯著上升,早期篩查可大幅提高生存率。
4. 50歲以上:骨密度和慢性病管理
核心檢查:骨密度(防骨質疏鬆)、PSA(前列腺癌)、眼底檢查(糖尿病併發症)。
特別提醒:老年人應每年體檢一次,有家族病史者需針對性增加項目。
在身體檢查過程中,很多人容易陷入一些誤區,導致花費不少金錢和時間,卻得不到有效的檢查結果。比如以下這幾個健康體檢項目僅適合特定人羣,大部分被檢者其實沒必要做:
腫瘤標誌物查癌症:普通人意義不大
腫瘤標誌物檢查不能作為診斷癌症的標準,它主要的作用是協助癌症診斷、預後判斷以及療效評估等。因此,這項健康體檢項目內僅適合已經確診或高度懷疑癌症的患者,對於正常人篩查癌症意義不大。
「X光」查早期肺癌:侷限性明顯
X光檢查對於<1CM的結節是幾乎看不到的,因此如果在X光下能看見肺部陰影的話,基本已經到了中晚期。想要篩查早期肺癌,建議進行低劑量螺旋CT檢查,這種檢查方法能夠更清晰地顯示肺部的結構,發現早期的微小病變。
「彩超」查早期前列腺癌:效果欠佳
「彩超」查早期前列腺癌同樣效果不佳且價格也不便宜。如果想要篩查前列腺癌,需要進行PSA檢查,建議年齡>50歲的男性每年進行一次檢查。
兒童血鈣檢測:不能準確反映缺鈣情況
血鈣對於體內鈣含量的指示並不全面,早期身體缺鈣時該指標很可能是正常的,因為骨骼會將自身的鈣優先貢獻給血液,但其實骨骼內已經缺鈣了。想要判斷兒童是否缺鈣,需要查看身體是否有出汗、興奮等不適症狀,以及配合鹼性磷酸酶、血磷、血鈣等指標綜合判斷。
體檢是維護健康的重要手段,它就像一位忠誠的守護者,時刻關注着我們的身體狀況。通過定期體檢,我們可以及時發現身體存在的異常,採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將疾病扼殺在萌芽狀態!
完成測試後,有機會獲免費骨質密度檢查 (DEXA) 乙次 或 骨質密度檢查優惠券乙張
閣下資料將會用作此推廣活動聯絡用途,如因資料有誤而未能聯絡閣下,本公司一概不負上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