瘜肉在什麼情況下需要特別小心?

09.09.2025

瘜肉在什麼情況下需要特別小心?

瘜肉在什麼情況下需要特別小心?

正常來説,不同部位的瘜肉其特點也各有不同,但如果出現以下這幾個通用「危險信號」,一旦出現需提高警覺:

● 尺寸較大:瘜肉越大,癌變風險相對越高。

● 生長迅速:隨訪過程中發現瘜肉短時間內明顯增大。

● 特定形態:如無蒂、寬基底的瘜肉,惡性風險可能更高。

● 症狀改變:出現異常出血、疼痛、梗阻等新症狀。

● 患者年齡:高齡患者(如絕經後女性、60歲以上人羣)的瘜肉風險通常更高。

● 癌前病變特徵:病理檢查顯示有「異型增生」或「腺瘤性」成分。

下面,我們重點説説幾種常見的瘜肉:

① 子宮內膜瘜肉

子宮內膜瘜肉是指附着於子宮內壁並延伸至子宮內部的贅生性腫物。

危險程度:★★★(95.4%為良性病變)

好發人羣:主要發生於 35 至 59 歲的女性,發病高峯年齡為 50 歲。其中,35 歲以下女性的發病率為 3%;35 歲以上至絕經前女性的發病率為 23%;絕經後女性的發病率為 31%;70 歲以後女性發病相對較少。

特別注意:若出現瘜肉出血、存在多個瘜肉或瘜肉直徑大於 1.5cm 等情況,建議進行宮腔鏡檢查並切除瘜肉,同時將切除的瘜肉送病理檢查,以明確其性質。

② 膽囊瘜肉

膽囊瘜肉是指從膽囊內壁向膽囊腔內突出的贅生性腫物。

危險程度:★★★(95%以上為良性病變,但膽囊腺瘤等是公認的膽囊癌癌前病變,癌變可能性約為 1.5%)

好發人羣:40 - 50 歲的中年男性較為常見。

特別注意:當膽囊瘜肉大於 10mm,或為無蒂瘜肉(包括局部膽囊壁增厚),以及患者年齡大於 60 歲、患有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等情況時,均存在癌變風險,建議根據醫生的診斷進行手術治療。

③ 鼻瘜肉

鼻瘜肉是指生長於鼻內或面部骨骼內中空區域(即鼻竇)內的贅生性腫物。

危險程度:★★(絕大多數為良性病變,惡變極為罕見)

好發人羣:任何年齡段人羣均可能罹患鼻瘜肉,其中以中青年人羣更為常見。

特別注意:對於較小的鼻瘜肉,可採用噴鼻劑或滴鼻劑進行局部治療;若瘜肉較大、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治療後復發,則需進行手術治療。

④ 胃瘜肉

胃瘜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長出的贅生性腫物。

危險程度:★★(絕大多數為良性病變,惡變極為罕見)

好發人羣:常見於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

特別注意:若為炎症引起的瘜肉或良性瘜肉,只需定期複查並觀察其變化情況即可;若醫生判斷為胃癌早期形成的瘜肉,或有癌變可能的瘜肉,則應遵醫囑進行手術治療,以防止癌細胞擴散或預防癌變。

⑤ 腸瘜肉

腸瘜肉是一類從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異常生長組織,可分為非腺瘤性瘜肉和腺瘤性瘜肉。

危險程度:★★★★(非腺瘤性瘜肉癌前病變的可能性較小,腺瘤性瘜肉則有可能發生癌變)

好發人羣:有多發性腸瘜肉家族史者、飲食結構以高脂肪高蛋白為主者,以及存在易引發腸瘜肉的原發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克羅恩病、血吸蟲病等)的人羣,患腸瘜肉的風險較高。

別注意:腺瘤性瘜肉若含有絨毛成分、存在高度異型增生、腺瘤直徑大於等於10毫米,或腺瘤數量達到3個以上,其癌變風險更高,需引起高度重視。部分腸瘜肉繼發於腸道炎症性疾病,可通過治療原發病(如潰瘍性結腸炎)來改善病情,隨着原發病的好轉,這些瘜肉也可能減輕。但大部分腸瘜肉僅靠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需在內鏡下切除或手術切除部分腸管。

腸瘜肉治療後再次檢出的概率非常高,為保持腸道無瘜肉狀態,預防腸癌的發生,必須進行科學的隨訪。一旦發現瘜肉,應立即行內鏡摘除。

Medtimes的ColoTectTM癌症基因檢測是一項非侵入性、高靈敏度的大腸癌及其癌前病變檢測技術。檢測者可在家中採集大便樣本,化驗所通過提取大便中由腸道脱落的DNA,運用「多重甲基化特異性聚合酶鏈反應」技術進行檢測,評估檢測者大便中大腸癌標記基因(SDC2、ADHFE1 以及 PPP2R5C)甲基化的水平。

Share Health:

立即測試骨質疏鬆風險

完成測試後,有機會獲免費骨質密度檢查 (DEXA) 乙次骨質密度檢查優惠券乙張

閣下資料將會用作此推廣活動聯絡用途,如因資料有誤而未能聯絡閣下,本公司一概不負上任何責任。

action success
×

web design by Inspi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