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女不菸不酒,連加工肉品也不吃,仍罹大腸癌!醫揪出「NG飲食習慣」很多人都常吃

癌症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已超過40年,其中大腸癌更是連續15年居十大癌症排行之首。根據國民健康署(下稱國健署)2022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有近17000例的大腸癌新發生個案。許多人認為大腸癌的發生可能與民眾習慣食用加工食品、喝酒、抽菸等壞習慣有關。不過,日前中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分享,一名個案婦女平常飲食清淡,亦無抽菸、喝酒,但年僅40餘歲就罹患大腸癌第四期,「會這樣子是和患者平時的生活習慣有關係。」


身兼營養醫學專家的中山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欣湄在健康談話節目《健康2.0》上透露,該患者就診時,本想做和營養治療、營養調理相關的項目,沒想到卻突告知「自己已罹患大腸癌第四期」,且目前開始接受治療中。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這名女患者想不透的是,平時不太會吃紅肉及加工肉類製品,也沒有抽菸、飲酒等壞習慣的他,根本不知道罹癌的關鍵因素為何。


對此,陳欣湄在問診後,確認女患者的生活習慣中,稍微較不健康的一項為「每天一定會喝1至2杯的含糖飲料」。


陳欣湄解釋,代謝症候群有眾多成因,包含吃大量的肉類、高糖也有可能造成此情況,且糖與癌症是否有關聯性,學界已探討數年,陳欣湄表示「在我們過度使用精製糖時,可能會讓我們身體潛在的癌症問題會爆發。」陳欣湄進一步指出,若是大量攝取精製糖,容易讓血糖過度增大,出現胰島素阻抗的問題,而該情況也跟癌症有關連,這是第一種機轉;第二種機轉則為長期吃非常高糖的製品,會造成脂肪堆積,當脂肪大量堆積後,就會造成身體慢性發炎,這也與癌症有關。
根據國健署的官網資料顯示,代謝症候群若不及早檢查治療,將比一般人增加6倍得到糖尿病的風險、4倍高血壓風險、3倍高血脂風險、2倍心臟病及腦中風風險,變成慢性病病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罹患慢性病每年造成全球4100萬人死亡,相當於全球死亡人數的71%,建議從控制吸菸、增加運動、健康飲食及適度飲酒等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著手。

最後,陳欣湄建議,女患者可從「糖量」開始著手,把原本習慣的甜度向下減少2成,「慢慢克服這個問題,就能減少其他風險。」


資料:https://www.storm.mg/lifestyle/4877335

大腸癌蟬聯癌王15年! 「兩城市做這事」罹腸癌機率低22%

毛賢婷是一位大腸直腸癌患者,她的飲食選擇受到極大的限制,只能進食營養品和流質食物,而且每次進食的份量極為有限。她形容自己只能品嚐食物的味道,然後再將其吐出,因為吃下去會腹痛如絞。


然而,賢婷不因這些困難而屈服,她以樂觀和幽默的態度面對生活。每天,她需要服用上百顆藥丸和保健食品,她形容這些多彩的藥物反映了她多采多姿的人生。
對於賢婷來說,進食是一項挑戰,她的大腸已被完全切除,而小腸的部分也受到了影響,因此她現在幾乎只能進食流質食物。


抗癌之路並不容易,從她確診大腸直腸癌到現在已經12年,期間經歷了10次手術,包括在腹部開人工造口(人工肛門)。在接受訪問時,她真性情地展示了腸造口袋,她希望社會大眾不要對病患有異樣的眼光,因為這可能會讓病友害怕尋求治療。


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指出,在大腸癌的衛教中,症狀並不是強調的重點,因為多數情況下,當症狀出現時,疾病可能已經進展到第二或第三期,情況相對嚴重。他提到,早期的大腸癌(零期或一期)通常可以根治,但這些病例中,有90%以上是沒有明顯症狀的。而有症狀前來就醫的病患中,有20%已經處於第四期。


邱瀚模特別強調篩檢的重要性,因為大腸癌已成為台灣的新國病,影響各個年齡層的健康。根據衛福部統計,大腸癌已連續15年成為台灣新增癌症病例的第一名,並且在癌症死亡人數中排名第三。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2020年,大腸癌的發生率在全球排名第一的是匈牙利,其次是斯洛伐克、挪威、荷蘭、丹麥、斯洛維尼亞等國,而台灣的大腸癌發生率高達40.5%,在全球排名第六、亞洲排名第一。


基隆市和台南市在20年前開始提供免費糞便潛血檢查,並持續追蹤20年,發現在40歲就開始篩檢的人,其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降低了22%,這有力的本土實證支持了下修篩檢年齡的必要性。


癌症篩檢是長期投資,必須從長遠效益的角度來看待,目標不僅是讓病患活著,更重要的是提早發現,治療效果更佳,這不僅能減輕健保醫療費用的負擔,還可以讓患者盡快回到工作崗位,穩定勞動力。


資料:https://tw.news.yahoo.com/%E5%A4%A7%E8%85%B8%E7%99%8C%E8%9F%AC%E8%81%AF%E7%99%8C%E7%8E%8B15%E5%B9%B4-%E5%85%A9%E5%9F%8E%E5%B8%82%E5%81%9A%E9%80%99%E4%BA%8B-%E7%BD%B9%E8%85%B8%E7%99%8C%E6%A9%9F%E7%8E%87%E4%BD%8E22-141603885.html

大腸癌|素食者大腸癌風險低22% 在飲食中加5種食物可進一步降43%
大腸癌|素食者大腸癌風險低22% 在飲食中加5種食物可進一步降43%

撰文:黃偉麟出版:2023-12-29 13:02更新:2023-12-29 13:02讚好110000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於2020年至2040年間,每年將新增超過300萬大腸癌病例數,全球大腸癌負擔將增加56%;到2040年,估計全球因大腸癌死亡的人數將增加69%,預計每年奪走160萬人的生命。
AdChoices廣告素食加入這些食物  進一步降低43%大腸癌風險

美國癌症協會估計,男性和女性一生中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分別約為4.3%和3.8%,儘管沒有萬無一失的預防大腸癌的方法。但研究指出,以植物為基礎的飲食方法可以降低大腸癌的風險。

2015年發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評估了7萬人的飲食習慣,發現素食者比非素食者患大腸癌的風險降低22%。只要在蔬菜為主食加入以下5種食物,可進一步降低43%大腸癌風險。素食者比非素食者患大腸癌的風險降低22%。

5種食物降低大腸癌風險

1)三文魚

採用魚類加入素食的飲食方法,有助於預防結腸癌。2022年的25項臨床前研究發現,每天增加50克魚類的攝取量與大腸癌風險降低4%。由於含有具有抗炎特性的奧米加3脂肪酸和維他命D,可以降低結直腸癌的風險,並對大腸具有保護作用。

建議食用:每星期進食2至3次,每次100克三文魚。

2)藍莓

藍莓是一種富含抗氧化劑、纖維和維他命的食物,加拿大營養師Helen Kollias指出,藍莓含有抗氧化劑和纖維,有助於預防癌症。除了抗氧化劑和纖維外,藍莓還含有維他命 A、 C、K、葉酸、鉀質、磷質、鎂質和鈣質,有助預防結直腸癌的發生。

建議食用:可以每天進食,約15至20粒藍莓。

3)咖啡

美國一項研究表明,對於患有結直腸癌的人來說,與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一杯咖啡有助降低因疾病或引發死亡的風險。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喝至4杯咖啡的患者,死於大腸癌的風險降低52%。

建議食用:可以每天飲用,約1至2杯咖啡也有一定的作用。
每天喝一杯咖啡有助降低直腸癌引發死亡的風險。

4)西蘭花

一項研究指出,增加十字花科蔬菜的攝取,與降低結腸癌的風險有直接的關係,這是十字花科蔬菜含有大量的芥子油苷,研究顯示它具有抗癌特性,還含有纖維、維他命及礦物質。

建議食用:每星期進食2至3次,每次50克西蘭花。

5)全穀類食物

全穀類食物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分為非水溶性纖維和水溶性纖維,兩者的作用並不相同。非水溶性纖維可以增加糞便的體積,並與吃進去的致癌物和毒物、消化後產生的毒素結合,縮短糞便停留的時間,減少致癌物與腸內壁的接觸。水溶性纖維可以被腸道菌發酵降解為短鏈脂肪酸。短鏈脂肪酸可以促進免疫、預防炎症性疾病和增強腸道屏障功能。全穀類食物同時含有2種膳食纖維,可以幫助排便及減低患大腸癌的風險。

建議食用:可以每天進食,在米飯中混入一部份全穀物一起烹煮。


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也能有效預防大腸癌,因為運動可以刺激腸道蠕動、幫助排便,還能促進新陳代謝,將體內廢物排出以降低癌症發生機率。雖然大腸癌常被稱做沉默殺手,不過只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就能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與機率,此外也要隨時留意自己的健康狀況,若能早點發現和治療便不必太過驚慌。

原文網址: 大腸癌|素食者大腸癌風險低22% 在飲食中加5種食物可進一步降43%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75297?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大腸癌近3成發現已是四期!醫:「三管齊下」積極治療仍有望延長存活
大腸癌近3成發現已是四期!醫:「三管齊下」積極治療仍有望延長存活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林宗憲報導
2025年6月17日 週二 上午9:30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林宗憲報導】大腸直腸癌初期的腹脹、腹痛、糞便帶血等症狀,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炎或痔瘡而延誤治療!基隆長庚醫院外科加護病房陳義展醫師就指出,每年院內就有2至3成的患者確診時已是第四期,但隨著腸癌治療的進步,若能積極配合多專科團隊的治療,患者都有機會可延長存活。今(2025)年3月起,健保署也將第二線標靶藥物納入健保給付,讓醫師與患者有了更多治療方案可供選擇。

「這些症狀」要警惕!醫:晚期患者積極治療仍有機會延命
陳義展醫師說明,大腸癌腫瘤一般位於大腸末端,若腫瘤惡化至造成腸道阻塞、無法順利排便,代表情況已相當嚴重。因此當出現血便、大便粗細改變,或排便習慣改變如裡急後重、大便解不乾淨等早期症狀,患者就應提高警惕,及早進行大腸癌篩檢。

通常早期介入治療的大腸癌患者,較有機會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陳義展醫師分享,根據基隆長庚醫院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第一期患者5年存活率達9成,第二期為約8成,第三期則為6至7成。即便是第四期的患者,經過醫療團隊近幾年的努力,5年存活率已提升至2成左右。若為單一器官轉移,陳義展醫師以其專長的肝轉移為例,透過多專科團隊協助,搭配化療和手術,約半數患者可望達到5年存活。

陳義展醫師表示,醫師會先評估是否患者是否有接受手術的潛力。如發現癌細胞轉移情況複雜、靠近重要血管增加手術難度,或因腫瘤太大需切除過多肝臟,這時會先採用化療加標靶藥物縮小腫瘤,再進行手術。如此一來手術風險降低,還能保留更多肝臟組織、加快患者術後恢復的速度,並減少肝衰竭風險。

腸癌治療邁入精準化!為何治療前一定要做基因檢測?
藥物治療方面,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張沛泓醫師指出,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治療現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可針對腫瘤的特殊基因給予對應的標靶藥物,對症下藥。健保自去年底開始給付數項必測基因檢測,張沛泓醫師也表示,部分基因突變可能影響特定藥物的效果,因此建議患者善加利用資源,在治療前進行檢測。他也為大家列出常見的基因突變類型:

RAS基因突變:如果有此突變,可能影響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單株抗體標靶藥物的使用。相對地若患者無RAS基因突變,使用EGFR標靶藥物有機會提高患者腫瘤縮小的速度、幫助改善症狀。
BRAF基因突變:尤其是V600E型的BRAF基因突變,除了可能影響治療成效外,目前也有對應藥物可使用。
微衛星體不穩定:以患者是否有MMR酵素喪失(dMMR)現象來判斷是否屬於高度微衛星不穩定型(MSI-H)。臨床研究顯示,若患者有dMMR現象,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等免疫治療可能具有較佳的治療反應。
二線標靶藥納給付用藥不再受限 治療策略更具彈性
張沛泓醫師表示,過去化療的治療反應率約50%,若增加使用單株抗體標靶藥物,反應率平均可提高7至8成,「疾病如果控制得當、腫瘤縮小程度更多,代表患者更有機會進行手術、延長存活。」在藥物實際應用上,陳義展醫師指出,第二線標靶藥物與過去第一線藥物相比,反應速度較快,所以對有接受手術潛力的患者,會建議從二線藥物開始使用,以縮短療程時間、盡快進入手術。

張沛泓醫師也提到,先前第二線標靶藥物未獲給付,若醫師在第一線選用EGFR標靶藥物,需考慮到第二線無接續藥物可使用,第三線、第四線的藥物選擇同樣受到影響,使患者可選用的治療方案減少。3月起,健保署將第二線標靶藥物納入給付,治療選項擴增,成為大腸癌患者的一大福音。

右半肝布滿癌細胞!二線治療助5旬翁成功開刀
陳義展醫師也分享,有一位56歲林先生,確診時腫瘤已佔據整個右半肝,肝功能不佳且有腹水產生。考量患者狀況,醫師建議先以二線的EGFR標靶藥物搭配化療進行治療。三個月後,林先生的腫瘤體積縮小至原來的1/3,後續接受右半肝切除手術,癌指數從兩千多降至正常水平,也維持了疾病控制和生活品質。

把握資源定期做腸癌篩檢!有家族史、異常症狀應提高關注
張沛泓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初期症狀不典型,目前國健署提供45歲以上民眾每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建議民眾務必把握機會定期篩檢;若有大腸癌家族史或排便習慣異常者,應與醫師討論是否需進行大腸鏡檢查。唯有落實篩檢與提升對大腸癌的認知,才有助於及早發現問題,守護腸道健康。

原文網址: https://tw.news.yahoo.com/%E5%A4%A7%E8%85%B8%E7%99%8C%E8%BF%913%E6%88%90%E7%99%BC%E7%8F%BE%E5%B7%B2%E6%98%AF%E5%9B%9B%E6%9C%9F-%E9%86%AB-%E4%B8%89%E7%AE%A1%E9%BD%8A%E4%B8%8B-%E7%A9%8D%E6%A5%B5%E6%B2%BB%E7%99%82%E4%BB%8D%E6%9C%89%E6%9C%9B%E5%BB%B6%E9%95%B7%E5%AD%98%E6%B4%BB-013000506.html

返回

立即測試骨質疏鬆風險

完成測試後,有機會獲免費骨質密度檢查 (DEXA) 乙次骨質密度檢查優惠券乙張

閣下資料將會用作此推廣活動聯絡用途,如因資料有誤而未能聯絡閣下,本公司一概不負上任何責任。

action success
×

web design by Inspi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