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脂肪肝全球爆發、增年長女士肝病死亡風險

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兩項研究,分別統合全球和本港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數據,發現全球各大洲的脂肪肝患者均大幅增加,而香港的數據則顯示70歲以上脂肪肝患者的肝病死亡率顯著上升,尤以女性更為明顯。

各大洲脂肪肝患者與日俱增

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醫療統計學者葉卓風教授聯同美國、意大利、澳洲、阿根廷等地的學者統合全球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數據,顯示儘管全球各大洲的種族和人口結構、社會經濟發展有差異,但近二十餘年,脂肪肝的患病率均大幅增加。

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NHANES),1988-1994年的脂肪肝患病率為19%,到2017-2018年,則估計為57%,即使採用較寬鬆的計算法,也有38%。那非洲呢?從 1990 年到 2017 年,估計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的年增長率為 0.58%,穩步上揚。

而東亞地區也不能倖免,愈來愈多人患上脂肪肝。比如日本近三十年,估計脂肪肝患病率由22.2%上升至29.6%。香港的數字也差不多,曾在2008-2010年的一項篩查研究,推算有27.3%,即本港約四分一成年人患有脂肪肝。

資訊: 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

糖尿三高增脂肪肝及肝纖維化風險

由於生活壓力大,加上港人缺乏運動及飲食不均衡,患脂肪肝的風險增加,嚴重更會引發肝炎和肝纖維化,甚至演變成肝癌。要預防患上肝臟疾病,定期檢查十分重要。

根據2012年的研究發現,本港的脂肪肝患者約佔成年人口的27%,而七成以上糖尿病患者都有脂肪肝問題。而在2019年,本港共有277宗死於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的登記死亡個案,其中男性的登記死亡人數較女性高。


忽視脂肪肝隨時致癌

常見的肝臟疾病有脂肪肝、肝纖維化、肝硬化、肝癌。其中脂肪肝的成因可分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前者主要由酗酒引致,後者則與飲食不均衡、缺乏運動、糖尿病及三高等問題有關。當過量脂肪長期積聚在肝臟,會對肝臟造成負擔,影響肝功能之餘,更會引發炎症,若發炎情況持續,肝臟有機會形成肝纖維化。當肝臟逐漸纖維化,便會慢慢變硬,若在初期未能及時發現及根治而進入晚期或肝硬化階段,肝臟硬度便難以逆轉,令肝功能受損,嚴重更可能變成肝癌。


肝纖維化掃描減低風險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肝硬化患者初期的徵狀,包括食慾不振、噁心、體重下降、感覺疲倦及虛弱。這些病徵不易察覺,定期檢查可監察肝臟的健康情況。傳統的肝穿刺技術,需抽取活組織樣本進行診斷,過程具有創傷性,有一定風險。

隨住科技進步,現今已可利用無創技術肝纖維化掃描進行檢驗,檢測出肝臟軟硬度、脂肪含量及纖維化的程度。整個過程完全無創無痛,

女子作息飲食正常肝病毒量卻急升?懶人運動養肝靠一招

三餐飲食正常,休息正常都傷肝?有胃腸肝膽科醫生分享病例指,一位乙型肝炎女患者作息飲食正常,7年來乙肝病毒量持續下降,半年前卻反彈,險患急性肝炎。但做1種懶人運動半年後,病毒量大減,比以前更低,同時也減低了演變為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醫生指出,做這種運動時要留意4件事,護肝的同時亦可避免受傷。

 

飲食作息定時 肝病毒量不跌反升 

 

胃腸肝膽科錢政弘醫生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已追蹤該名乙型肝炎女患者的病情7年,每年乙肝病毒量持續下降。而且,她平時作息正常、三餐定時,也有注意營養均衡。

 

惟在半年前,對方乙肝病毒量不跌反升。錢醫生指,該名女患者雖沒即時生命危險,但這代表身體免疫力正在下降。若乙肝病毒量繼續增加,必得會引發急性肝炎,屆時則須要服用抗病毒藥。

 

為何乙肝病毒量會上升?錢政弘醫生指出,乙肝病毒量增加的原因,通常是熬夜或飲食不正常。不過,對方已很注意睡眠或飲食,惟因疫情緣故,少了外出,亦不知道在家裡做甚麼運動好,休息了好一陣子。

 

錢政弘醫生建議患者,考慮改變做運動的方式,半年後再抽血檢查。結果,在半年後覆診,病毒量不但下降,而且數值比以前更低。錢醫生接受傳媒訪問指,該名女患者半年內病毒量減少了30%

 

到底用了甚麼方法?原來,該患者在家慢跑,靠這種懶人運動改善肝臟健康。該患者表示:「這幾個月都在家裡『超慢跑』……在客廳原地跑,或是繞著客廳跑,我規定自己每天要跑半個小時,盡量做到!」

 

養肝懶人運動 運動時注意4大事項

 

錢政弘醫生指出,「超慢跑」已經流行了23年,算是溫和的運動。何謂「超慢跑」?醫生解釋如下:

 

「超慢跑」的定義

「超慢跑」是強度低、速度慢、步幅小的慢跑。

跑的時候心跳每分鐘110120下,比一般健步行80100下再快一點,屬於在家就可以做的懶人運動,也適合銀髮族。

 

「超慢跑」4大注意事項

錢醫生指出,「超慢跑」就像用「小碎步」在慢跑,跑的時候要留意4件事:

1.跑步時膝蓋保持微曲狀態,避免膝蓋受傷

2.前腳掌先著地,再腳後跟著地,避免跕腳跑

3.步伐要輕,腳落地的聲音要愈輕愈好

4.步伐小,速度快,每分鐘180

 

 

資料: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12648963-%E5%A5%B3%E5%AD%90%E4%BD%9C%E6%81%AF%E9%A3%B2%E9%A3%9F%E6%AD%A3%E5%B8%B8%E8%82%9D%E7%97%85%E6%AF%92%E9%87%8F%E5%8D%BB%E6%80%A5%E5%8D%87%EF%BC%9F-%E9%9D%A01%E6%87%B6%E4%BA%BA%E9%81%8B%E5%8B%95%E9%A4%8A

年輕女三餐飲食清淡仍患脂肪肝 揭常吃1類食物惹禍

有營養師分享病例指,一名年輕女工程師三餐飲食清淡,但最終竟患上脂肪肝、膽固醇過高。營養師後來詢問其全日的飲食餐單,結果發現她常進食1類食物,最終導致患上脂肪肝。


營養師李婉萍在節目《醫師好辣》中表示,該名女工程師每日早餐只吃牛角包配一杯黑咖啡,中午時因工作忙碌,因此經常在辦公室內吃多士當作午餐,到了晚餐時就吃清湯麵作為晚餐。後來女子求醫檢查時,竟被發現患有脂肪肝、膽固醇過高等問題。


營養師李婉萍表示,該名女工程師常吃的牛角包、多士、清湯麵等食物,都是由精製澱粉所製成的食物,而且不含維他命B群,無法代謝體內脂肪,而且其飲食習慣缺乏蛋白質、膳食纖維等營養素,因此導致患上脂肪肝。李婉萍後來建議她改變飲食習慣,降低飲食中的澱粉含量,多補充其他營養素,最終成功改善情況。


營養師李婉萍又指,進食澱粉類食物時要選擇含有維他命B群的食物,例如番薯、五穀雜糧等;另外,如果選擇吃麵包當作正餐時,也應該配搭豆漿或急凍雞胸肉等食物,保障營養均衡。




資料:

https://www.bastillepost.com/hongkong/article/12904089-%E5%B9%B4%E8%BC%95%E5%A5%B3%E4%B8%89%E9%A4%90%E9%A3%B2%E9%A3%9F%E6%B8%85%E6%B7%A1%E4%BB%8D%E6%82%A3%E8%84%82%E8%82%AA%E8%82%9D-%E9%81%AD%E6%8F%AD%E5%B8%B8%E5%90%831%E9%A1%9E%E9%A3%9F%E7%89%A9%E6%83%B9?current_cat=8

這時間點喝手搖飲最危險 營養師:加速肝包油

不少人習慣飯後喝一杯手搖飲,營養師蔡正亮表示,剛吃飽飯體內會分泌胰島素,這時喝人工果糖調製的手搖飲,其所產生的代謝物在胰島素的推波助瀾下會快速形成三酸甘油脂,最後導致肝包油,長期讓肝細胞浸潤在脂肪偏高的環境,恐導致肝硬化,因此飽餐後喝珍珠奶茶等手搖飲最危險,空腹時飲用相對較佳。

 

蔡正亮日前於個人社交平台指出,多數的手搖飲店使用的果糖是混合果糖及葡萄糖溶液,是一種人工果糖,也就是廉價的玉米澱粉製成,看似不易引起血糖上升,但添加一小匙就很甜,甜度可抵一大匙砂糖。

 

蔡正亮表示,這類果糖進入體內走超級捷徑,由小腸吸收後,再通過肝門靜脈,9成的果糖持有「優先票」,無須胰島素指揮官命令,全自動送往肝臟,產生大量的甘油及代謝物。剛吃飽飯體內會分泌胰島素,這時再喝含果糖的茶飲,在胰島素推波助瀾下,大量果糖的代謝產物將合成三酸甘油脂,即俗稱的血油。

 

蔡正亮說,形成的血油會儲存在肝臟細胞,逐漸形成肝包油,肝細胞長期浸潤在脂肪偏高的環境,會導致血管病變及扭曲,最後惡化成非酒精性的肝硬化,這樣過程可能需數年時間,但脂肪肝的脂肪最難減,特別是活動量少、攝取高熱量的族群,因此飯後喝含有果糖的手搖飲比空腹更危險。蔡正亮強調,並非買無糖的就沒事,因珍珠奶茶的珍珠也含有少量果糖,提醒空腹時喝相對較好。

 

 

資料: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621001742-260405?chdtv

受潮食物可隱藏最強致癌物!無色無味點防備?


現在正是夏日雨季,食物容易受潮發霉,有一種劇毒物質需要重點警惕,即黃麴毒素(aflatoxin,又稱黃曲霉毒素)。其無色無味,是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元兇,小心它趁機滋生!

 

肝硬化肝癌元兇之一

 

黃麴毒素是目前為止最強的致癌物質,可令人體急性或慢性中毒,導致急性肝臟受損、肝硬化甚至肝癌。黃麴毒素較常見於發霉的花生、小米、穀物和其製品當中,動物也可通過食用受污染的飼料,令毒素積存體內,因此動物乳製品及肉類製品中也會發現黃麴霉毒素。如果在短時間內攝取較大量黃麴毒素,可導致急性中毒,患者會出現肚痛、嘔吐,同時肝酵素急劇上升等,顯示肝臟正在受損,嚴重甚至可以致命。不過,在目前嚴格的食物安全監察標準下,急性中毒個案已經少之又少。

 

如果持續誤服含有黃麴毒素的食物,即使劑量不大,也有可能出現慢性中毒,導致肝臟逐步受損。世衛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指出,黃麴毒素具有基因毒性(破壞基因),並將黃麴毒素B1B2G1G2M1列為第一類致癌物,當中以B1的致癌作用最強。如果本身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攝入黃麴毒素後的肝癌風險,較非乙肝感染者高出約30倍。

 

高溫殺不死 做好防潮措施

 

黃麴毒素無色無味,更是一種「煮不死」的致癌毒素;食物發霉容易察見,大眾應避免食用任何發霉食物,應整個丟棄。有些人誤以為,去除食物表面肉眼可見的黴菌後,食物可照常食用,其實菌絲可能已侵入食物深層,毒素甚至可能蔓延到整個食物,所以還是不吃為好。

 

夏天來到,大家記得做好防潮措施,包括把食物放入乾淨容器,存放於乾燥通風地方,降低食物受黴菌感染的風險,保障食用安全。

 

 

撰文: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寬耀

 

 

資料:https://www.stheadline.com/columnists/health/501295041/%E8%82%9D%E7%99%8C%E5%8F%97%E6%BD%AE%E9%A3%9F%E7%89%A9%E5%8F%AF%E9%9A%B1%E8%97%8F%E6%9C%80%E5%BC%B7%E8%87%B4%E7%99%8C%E7%89%A9%E7%84%A1%E8%89%B2%E7%84%A1%E5%91%B3%E9%BB%9E%E9%98%B2%E5%82%99
精緻澱粉是脂肪肝元兇?營養師揭2類飲食看似健康更可怕


脂肪肝是香港人、台灣人常見的肝臟疾病之一,若長期肝功能異常,會增加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


脂肪肝的形成,主要來自不健康的飲食,而一般民眾對「不健康飲食」常有迷思,認為只要吃得清淡、不油就好,但台灣營養師宋明樺在網路節目《明欣醫聊事》上指出,有2種看似健康的飲食習慣,也藏著脂肪肝的陷阱,且常被忽略。


脂肪肝真正兇手不是脂肪


大部分的人可能認為滷肉飯不健康的部分是肥肉,但其實飯更是元兇!宋明樺表示,脂肪肝雖然名稱中有「脂肪」,但對健康殺傷力最強的其實是「精緻澱粉」,包括白米飯、白麵條、麵包、蛋糕、台式飲品(裡面加的糖)等,因為糖分是所有食物裡面吸收最快的,吸收愈快,血糖上升之後,胰島素一分泌,這些糖分身體用不到就是儲存起來,也就是儲存成脂肪,進而形成脂肪肝。要改善脂肪肝,除了澱粉攝取要調整外,宋明樺指出,「水果」和「素食」也是一般人常忽略的飲食陷阱。


高糖分水果殺傷力不輸酒精


夏天到了,許多人會想吃點冰涼又甜的水果消暑,但有些水果甜度很高,有的纖維還不夠多,像是芒果、荔枝、西瓜等,也有人喜歡喝整杯的橙汁、芒果汁、西瓜汁,甚至還加糖,更是可怕,殺傷力不輸給酒精。


吃素3地雷恐釀脂肪肝


很多人覺得吃素應該相對健康,但其實吃素有3點與脂肪肝容易形成有關,第一就是「料理方式」,吃素的食材相對肉類、海鮮,香氣口感沒那麼重,所以在烹煮時,不論是自己煮或是外面素食店料理,有些口味會比較重、也會加比較多油去烹調,以滿足大家的口腹之慾。


第二就是「素料加工品」,塑料通常口味較重,本身含油量也高;此外,由於吃素者的食物來源相對有限,為了吃飽,若蔬菜又吃得不夠多,也可能變相導致攝取過多的澱粉。宋明樺提醒,其實飲食上藏有許多眉角,只要注意一下,就可以輕鬆遠離脂肪肝。




資料:https://www.hk01.com/%E5%81%A5%E5%BA%B7Easy/916898/%E8%84%82%E8%82%AA%E8%82%9D-%E7%B2%BE%E7%B7%BB%E6%BE%B1%E7%B2%89%E6%98%AF%E8%84%82%E8%82%AA%E8%82%9D%E5%85%83%E5%85%87-%E7%87%9F%E9%A4%8A%E5%B8%AB%E6%8F%AD2%E9%A1%9E%E9%A3%B2%E9%A3%9F%E7%9C%8B%E4%BC%BC%E5%81%A5%E5%BA%B7%E6%9B%B4%E5%8F%AF%E6%80%95


長期便秘嚴重脂肪肝 22歲男從小一飲食習慣惹禍 醫:30歲恐肝硬化


小心偏食會導致百病叢生!台灣醫生引述病例,一名準備當兵的22歲男子,因體檢結果不合格而被驗退。他求醫後發現患上嚴重脂肪肝,其母指,兒子自6歲起就有便秘問題,而這亦緣於一個偏食習慣有關。對此,醫生警告如不改變飲食習慣,他到30歲恐會有肝硬化;而且若不均衡飲食,長此下去更有患大腸癌的風險。後來男子作出改變後,成功在8周減掉10公斤(約22磅),肝功能更開始恢復正常。


台灣肝膽腸胃科醫生蕭敦仁近日在健康節目《健康好生活》稱,一名22歲男生剛大學畢業,做體檢準備當兵,沒想到卻被驗退。原來他的肝功能數值達到210,遠遠超過40的正常值,馬上被媽媽帶往求醫。


蕭敦仁指,身高178cm高的男生體重90公斤(約198磅),已屬肥胖,經超聲波檢查後發現有嚴重脂肪肝。蕭醫生檢視男生的飲食習慣後,得悉對方從小偏食,不吃蔬菜,連湯中用來調味的蔥或蒜頭,都一定會把它們挑出來。


男生的媽媽透露,兒子自6歲起就有便秘問題,曾半夜起床坐在馬桶上哭,直到學習游泳才有改善,但依然不吃蔬菜。蕭敦仁警告男生必須改變飲食習慣,否則到30歲就會有肝硬化。經醫生勸籲下,男生把一些味道較淡的蔬菜剁成泥狀,持續吃了8星期後成功減掉10公斤,BMI29降至25,肝功能也慢慢恢復正常。


蕭醫生補充指,男生因長期便秘,令腸道中壞菌增多,從而引發「腸漏症」。一旦腸道吸收了毒素,首先會進入肝臟,「肝臟要解毒,結果毒素太多了解不完,肝臟就會發炎」,這樣就很容易造成脂肪肝的肝發炎。蕭醫生提醒,必須均衡飲食,否則患上腸漏症,長此下去有機會患上大腸癌。


早陣子,台灣外科專科醫生白映俞當地醫療資訊網站《照護線上》表示,不少患者都難以察覺自己患上脂肪肝,因為普遍脂肪肝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不過有部分脂肪肝患者有右上腹偶爾疼痛或容易疲憊的感覺,但這些症狀難以令人聯想患脂肪肝;相反當皮膚表面出現血管擴張、肚子有腹水、黃疸等症狀,可能已經是肝臟發炎。


本港腸胃及肝膽科專科醫生張世華早前接受《晴報》訪問,曾稱,若不想患上脂肪肝,首先要減少攝取可直接誘發脂肪肝的酒精類飲品,另外亦要養成良好飲食及生活作息。

假如不幸患上脂肪肝,應要及早進行治療,以控制病情。張醫生表示,近年有不少研究指出,嚴重的脂肪肝可導致嚴重肝臟後遺症,部分患者會出現發炎、肝炎反應,而慢性脂肪肝炎亦會引發肝臟細胞受損,導致肝臟纖維化、甚至肝硬化反應,從而令到肝功能下降;在某些嚴重個案中,這類肝臟纖維化、甚至肝硬化的病人,更可能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



資料: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571277/%E4%B8%8D%E8%89%AF%E9%A3%B2%E9%A3%9F-%E9%95%B7%E6%9C%9F%E4%BE%BF%E7%A7%98-%E5%9A%B4%E9%87%8D%E8%84%82%E8%82%AA%E8%82%9D-22%E6%AD%B2%E7%94%B7%E5%BE%9E%E5%B0%8F%E4%B8%80%E9%A3%B2%E9%A3%9F%E7%BF%92%E6%85%A3%E6%83%B9%E7%A6%8D-%E9%86%AB%E7%94%9F%E8%AD%A6%E5%91%8A-30%E6%AD%B2%E6%81%90%E8%82%9D%E7%A1%AC%E5%8C%96


睡前紅酒也不能喝!醫曝肝病癌變3步曲


每年的七月二十八日為「世界肝炎日」。花蓮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與護理部團隊二十二日舉辦衛教講座暨病友會,由洪睿勝醫師、翁銘彣醫師與營養師徐彰怡分享,包括肝炎的傳染途徑、肝病從慢性肝炎到肝硬化、肝癌的三部曲,以及飲食控制重點等,希望與會民眾及病友可以更清楚肝病的治療與預防攻略。

根據世界肝炎聯盟統計,全球平均每十二個人就有一人罹患B型或C型肝炎,每三十秒就有一人死於肝炎相關疾病,而台灣平均每六人就有一人是肝炎患者,盛行率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儘管台灣自1984年起已全面實施嬰幼兒B型肝炎疫苗預防接種,一般成人仍有高達約15%的帶原率,國內目前約有200萬位B肝患者。


花蓮慈院肝膽腸胃科洪睿勝醫師指出,在台灣越來越多的C肝患者已被根治的情況下,B型肝炎仍然十分盛行,原因包括B型肝炎有一半是經由母子「垂直傳染」,難以預防,另一半則是經由「水平傳染」;水平傳染是指接觸到帶有病毒的血液或體液而受到感染的方式,常見傳染途徑包括刺青、穿耳洞器械消毒不完全,或共用針頭、性交等。


翁銘彣醫師以「肝病三部曲」為題,向民眾說明從慢性肝病到肝硬化,最終至肝癌的發展過程。他指出,B肝、C肝雖為慢性肝病,不像猛爆性肝炎會使肝細胞在短時間全部壞死,卻會長期反覆發炎結疤,久了形成肝硬化,發生腹水、肝昏迷、胃部或食道靜脈瘤出血,嚴重時可能致病。翁醫師表示,B肝要控制好,才能降低致癌機率,患者應戒菸戒酒,避免傷肝藥物補品,低鹽飲食以控制腹水,且定期回診追蹤治療,接受抽血和腹部超音波檢查。


為了讓民眾更加了解飲食控制的重點,徐彰怡營養師分享肝病飲食原則以及併發症的飲食調整。她表示,吸收充足熱量並維持理想體重,對處於穩定期(恢復期)的肝病患者而言是相當重要,需攝取高生理價蛋白質,避免高油烹調或加工、發酵、醃漬類食品。徐彰怡強調,除了日常營養攝取,「戒酒」也是一大重點,對肝病患者而言,連睡前小酌紅酒都會造成身體負擔,必須徹底落實滴酒不沾。

 

衛生福利部於2019年提出「2025年清除C肝計畫」,肝膽腸胃科主任陳健麟於衛教講座開場表示,過去幾年在業內專家及學者多年的努力下,台灣的C型肝炎患者人數已顯著下降,期望花蓮慈院團隊能發揮偏鄉醫療的量能,透過公共衛生與社會網絡,找出尚未進入醫療體系治療的C肝病人並給予治療,加速達成目標。



資料: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30725/2546979.htm


脂肪肝成台灣新國病!研究曝「輕度也會罹癌」大增洗腎風險


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最新調查,台灣竟有超過半數國人罹患脂肪肝,儼然成為新國病。其中男性風險較高,每23位男性中就有1人有脂肪肝,也成為許多爸爸們的健康殺手,過去總認為脂肪肝嚴重才會威脅肝臟健康,但一項新研究指出,就算僅是輕度脂肪肝,也可能導致癌症與增加轉移的可能性,另一項新研究更點出「5年內恐罹腎病」,大幅增加洗腎風險。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723日號召全台北、中、南、東以及離島的金門、馬祖共24家醫療院所參與調查,完成4663人腹部超音波篩檢,結果發現高達53.7%的人患有脂肪肝。一般來說,男性脂肪肝比例是女性的2倍,推測應是愛吃肉、重口味飲食習慣所致,由於脂肪肝患者年齡逐漸降低,呼籲40歲後就要提高警覺。肝基會執行長、台大醫院家醫科醫師粘曉菁表示,脂肪肝並非指肝臟外面包覆一層油脂,而是肝細胞塞滿小油滴,猶如脂肪泡泡,可能導致肝炎與肝硬化,造成肝臟傷害。

 

許多人認為中重度脂肪肝才具有威脅性,但洛杉磯Cedars-Sinai醫學中心最新研究顯示「輕度脂肪肝也可能罹癌」!研究團隊進行小鼠實驗發現,脂肪肝會讓癌細胞更適合在肝臟生存,尤其是大腸癌患者若有脂肪肝,癌細胞更可能會轉移至肝臟,推測原因是脂肪肝會影響免疫系統,此項研究結果發表於7月《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期刊。此外,粘曉菁也提醒,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有脂肪肝、糖尿病及三酸甘油脂都高的人,更容易導致肝癌。

 

另外,長庚醫療體系也在日前發表一項跨院區的長期研究,追蹤1628位脂肪肝患者,結果發現5年內平均有9.3%的機率從「腎功能正常」進展到「慢性腎病」,而這些慢性腎病患者5年內平均又有17.6%的機率從「慢性腎病」進展到「晚期腎病」,恐得洗腎度過餘生。前基隆長庚醫院外科部主任、現任大里仁愛醫院副院長黃挺碩表示,許多研究顯示,脂肪肝並不只是一種局限在肝臟的疾病,而是一種系統性的代謝性疾病。

 

黃挺碩說,脂肪肝會伴隨體內許多代謝異常,例如肥胖、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胰島素阻抗、全身性的發炎疾病等,所以脂肪肝不僅是肝病,也是一種全身性的代謝疾病,而這些代謝性疾病跟也是心肌梗塞、腦中風、慢性腎病很重要的危險因子,建議脂肪肝患者應生活規律、適度運動,避免高熱量與高膽固醇飲食,並注意體重控制。

 

粘曉菁表示,只要減重510公斤,就能有效逆轉脂肪肝,也呼籲40歲以上成人每年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早期發現脂肪肝。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提醒,減重後也不能掉以輕心,一定要持續超音波追蹤檢查,避免病情在不留意時就出現惡化。

 

 

資料:https://wantrich.chinatimes.com/news/20230807900353-420501


吃蝦有助「逆轉脂肪肝」!醫曝「這營養素」可降低肝炎指數


你還在因為怕痛風不敢吃海鮮嗎?對此,葉秉威醫生表示,蝦子其實也是一個非常健康的食材,因含有牛黃素,不僅對身體有不小的健康幫助,還有助於逆轉脂肪肝,另外,也可以多吃一些B群及十字花科食物補充營養素。

 

肝膽腸胃科醫生葉柄威在台灣節目《健康好生活》影片中分享,曾遇過一名60多歲男性患者,因本身比較肥胖,並且患有重度脂肪肝,肝炎指數非常高,因此會在每次患者回診追蹤時提醒他要減肥,但是該患者認為這樣的方法很慢又很累,平常又不能吃的開心。不料,就在有一天回診的時候,突然看見他肝指數好很多,一問之下才得知,因為之前聽別人說過吃牛磺酸好像可以改善肝指數,因此就買了一些牛磺酸的補給品,吃了兩三個月結果指數真的有降下來。

 

葉柄威表示,牛磺酸也許是可以改善肝炎的營養素,而根據一些研究也顯示,它甚至有機會逆轉脂肪肝,不過,想要逆轉脂肪肝,最好的方法還是乖乖減重最重要。

 

為此,醫生也整理了以下「4方法」有效逆轉脂肪肝:

 

減重
減重約7-10%的體重可以降低脂肪肝嚴重度,肝炎指數也可以改善。

 

運動
每星期應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

 

飲食
控制總飲食量,細嚼慢嚥,並且減少精緻澱粉攝取、增加魚類減少肉類、減少醬料、適量攝取堅果。

 

不飲酒過量
過量飲酒會增加肝臟負擔,是生產脂肪肝的高風險因素。

 

 

資料:https://ctinews.com/news/items/ogxwbwvjaG


糖尿患者小心惹乙型肝炎 免變腎病肝硬化肝癌 小心3大高危症狀


慢性腎衰竭的成因眾多,但大多數個案也與糖尿病有關。另一方面,乙型肝炎亦可引致腎小球發炎。因此若然同時出現這兩個問題,又沒有加以控制,腎衰竭風險便會增加。

 

小心3大乙肝症狀 疲勞也高危

 

未惡化至肝硬化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一般沒有症狀,大部分病者在出生時感染,身體無法自我清除乙肝病毒,病毒一直寄存於體內,並對肝臟造成慢性傷害。急性乙肝症狀相對明顯,可出現右上腹脹痛、疲勞和黃疸等。不少年老患者一直沒有接受身體檢查及未見乙肝症狀,很易忽略潛藏健康問題,往往直至衍生肝硬化、肝癌或腎病,有明顯症狀才知曉。若然乙肝患者於老年時出現糖尿病,更會加劇對腎臟的傷害。幸好,隨著身體檢查流行,愈來愈多人提早發現肝酵素升高,發現乙肝感染,可以及早治療。

 

慢性乙型肝炎一樣,腎病進展緩慢,僅得部分人出現早期腎病症狀,例如膜性腎小球發炎,可出現水腫和蛋白尿。但除非蛋白尿明顯增加,尿中有泡沫,患者才較易察覺不妥並求醫。不過,並非所有腎病患者都有蛋白尿,另有些病人會出現疲勞、食欲下降和身體痕癢等無指向性的症狀,患者可能疏忽了事,以致未能及早求醫。

 

糖尿患者一旦感染乙肝 須早求醫

 

乙型肝炎患者特別是年長或同時有糖尿病或高血糖的人士,應該定期進行腎功能檢查,包括血液和小便檢查、計算腎絲球過濾率(eGFR)等。如果乙肝病毒患者確診糖尿病或腎病,在展開乙肝治療前,首先應審視以往治療乙型肝炎的藥物(如有),近期的肝、腎功能指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藥物副作用。

 

舊一代乙型肝炎抗病毒藥物副作用較大,有可能影響腎功能、電解質數字和導致骨質流失。新型乙型肝炎抗病毒藥物抑制病毒有效性高,抗藥性低,對腎臟影響不大。如果患者本身腎功能不佳,可考慮直接使用新一代抗病毒藥物。若患者一直使用舊一代藥物,而又察覺到腎功能逐漸下降,便可能需要更換新一代抗病毒藥物。因此,長期使用乙肝抗病毒藥物的患者,隨年老可能出現糖尿病和腎病併發症時,需要與主診醫生商量制定新的治療方案。

 

乙型肝炎患者如無肝硬化等嚴重併發症,過去亦沒有明顯的健康問題,使用糖尿病藥物的選擇便更多。醫生可根據病人糖化血紅素(HbA1c)數值得悉患者過去三個月的血糖狀況,再根據病人的舊有病歷,制訂適合患者的糖尿病藥物或人工胰島素。

 

維持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有助控制血糖和血壓,減少對腎臟的傷害。乙型肝炎患者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包括驗血及驗尿等,向主診醫生了解腎功能的數值變化,以保護腎臟健康,及早選擇最適切的治療方案。

 

 

撰文:腸胃肝臟科醫生 馮玨樑

 

 

資料:https://www.stheadline.com/health-edu/3263538/%E7%B3%96%E5%B0%BF%E6%82%A3%E8%80%85%E5%B0%8F%E5%BF%83%E6%83%B9%E4%B9%99%E5%9E%8B%E8%82%9D%E7%82%8E-%E5%85%8D%E8%AE%8A%E8%85%8E%E7%97%85%E8%82%9D%E7%A1%AC%E5%8C%96%E8%82%9D%E7%99%8C-%E5%B0%8F%E5%BF%833%E5%A4%A7%E9%AB%98%E5%8D%B1%E7%97%87%E7%8B%80


10歲女童竟有「酒鬼肝」…醫查不出病因 她撐11年嘆:隨時可能衰竭


10歲就罹患肝硬化!據《BBC》報導,現年21歲的英國女子梅根(Megan McGillin11年前被診斷出非常罕見、「醫師也查不出原因」的兒童肝硬化及疤痕組織,且由於她的病程已達到「酒鬼」的不可逆程度,肝臟很可能持續損傷,最終因衰竭停止運作。

 

這意味著梅根必須隨時注意健康狀態,也要放棄熱愛的運動,因為肝硬化也會導致門脈高壓並引發脾臟腫大。當初診斷的醫師也提醒,梅根必須在18歲時進行肝臟移植。然而,梅根既沒有放棄運動,還在幾年後從事高強度的划船,更沒有在18歲接受移植。

 

梅根表示,她先是在11歲被告知18歲時必須進行移植,16歲又被明確說明需要在21歲移植,「但我就是不斷努力維持健康,所以他們取消了所有時程表」。梅根指出,雖然身體受到限制,有時會覺得極度疲倦,但絕大多數時候都與正常人無異,不主動說出,旁人根本不知道她有肝硬化。

 

梅根也透露,當她告訴別人10歲就有肝硬化而不能喝酒時,旁人總會露出「你以前過著什麼生活」或「你10歲前就喝酒?」表情,但事實上,她從未品嘗過酒精滋味,且就算今天身體正常,也可能在明天急轉直下,必須接受移植,因此更要把握每一天。

 

伯明罕婦幼醫院兒科肝臟顧問古普特(Girish Gupte)指出,雖然近幾年因技術進步,越來越多人被檢測出肝病,但兒童肝病在發病率萬分之一的英國仍是十分罕見。他推測,環境及生活方式可能是造成兒童罹患肝病原因,不過大多數都可以控制,不太有進行移植的必要。

 

 

資料:https://www.ctwant.com/article/280097


上班族每天1杯手搖腹超一照「肝臟一片白」! 醫曝原因:「與4成分」脫離不了關係
中年男子依靠外食、手搖,外加長時間久坐,近期他到醫院健康檢查,抽血報告血脂檢驗呈現一片滿江紅,其中三酸甘油脂超標,腹部超音波肝臟一片白,已是中重度脂肪肝。

為他解說的醫師指出除了有脂肪肝問題之外,葉先生也已有代謝症候群,未來罹患三高、心臟疾病、腦中風的機會都較一般人高,醫師隨即警告他一定要改善飲食問題。

脂肪肝為慢性肝病元兇 嚴重恐變成癌

健康管理醫院梁程超副院長表示,過去聽到脂肪肝,大多數人對於認知都會認為沒關係啦!但如今發現脂肪肝已成為現今全世界慢性肝病的主要元兇,長期下來不僅會對肝臟造成傷害,也會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於肝癌;在2020年各國的肝膽科專家經過多次討論,正式提出以「代謝性脂肪肝病」取代原本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其病因與脂質、醣類代謝異常、肥胖有直接的關係。

高果糖玉米糖漿 僅能代謝成脂肪及尿酸

梁程超解釋,脂肪肝的形成與攝取糖、澱粉、酒精及過多熱量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特別是飲用果汁或含糖手搖飲料,特別是手搖飲料所添加的糖都是「高果糖玉米糖漿」,因為它含大量果糖,這些果糖只有肝臟能處理把它代謝成脂肪及尿酸;另外,過剩的熱量也不可輕忽,若沒有控制減少攝取,時間一久,肝臟細胞也會被養的油油亮亮,於是就形成了脂肪肝。

代謝症候群5危險因子 符合其中3項代表中鏢

根據近期衛福部公布,近5年成人預防保健服務資料顯示,40歲至64歲接受服務的民眾中近3成2有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有5項危險因子, 5項中符合其中3項則代表有代謝症候群,包含:

1、腹部脂肪堆積(腰圍男性≧90cm、女性≧80cm)

2、血壓偏高(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5mmHg)

3、好的高密度膽固醇(HDL-C)偏低(男性<40mg/dL、女性<50mg/dL)

4、三酸甘油脂(TG)偏高(≧150 mg/dl)

5、空腹血糖值偏高(血糖值≧100mg/dL)

罹病幾乎無不適症狀 日常這樣做為上策

梁程超也提醒,脂肪肝、血壓、血糖、血脂異常幾乎完全沒有不適症狀,唯有日常應保持三低一高飲食(低油、低糖、低鹽、高纖)健康飲食型態、培養運動習慣、避免菸酒,以及定期健康檢查,才能幫助自己遠離慢性病及癌症的健康威脅。


資料:
https://tw.news.yahoo.com/%E4%B8%8A%E7%8F%AD%E6%97%8F%E6%AF%8F%E5%A4%A91%E6%9D%AF%E6%89%8B%E6%90%96%E8%85%B9%E8%B6%85-%E7%85%A7-%E8%82%9D%E8%87%9F-%E7%89%87%E7%99%BD-%E9%86%AB%E6%9B%9D%E5%8E%9F%E5%9B%A0-013904999.html
脂肪肝|4旬男肝臟長期發炎患重度肝纖維化 靠8護肝方法找回健康

台灣1名40歲的科技新貴在員工健檢時發現中度脂肪肝,且有重度肝纖維化現象,經醫師細問才知,該名男子多年前便知道自己有脂肪肝、慢性乙型肝炎的問題,但因為身體無異狀,並未定期追蹤,未料肝臟長期發炎,導致肝纖維化也跟著上身。

台灣聯安診所超聲波室主任楊建華表示,肝臟是勤奮卻沉默的器官,因異狀發現病情時大多為時已晚,因此民眾千萬別忽視肝臟長期反覆發炎的狀況,除了可能造成肝細胞受損,形成纖維組織,更可能惡化成肝硬化或肝癌。

台灣肝纖維化病人常見2大病因 初期難查需檢測評估

肝纖維化是肝炎到肝硬化的過渡期,楊建華指出,病理上可分成F0至F4共5期,F0是正常肝臟,F1是輕微纖維化,F2是中度纖維化,F3是重度纖維化,F4則表示已經患有肝硬化了。在台灣,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等病毒性肝炎是常見造成肝纖維化的病因,但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自體免疫性肝病,或者是藥物性肝炎,以及罕見的寄生蟲感染造成的肝炎其實也都可能是造成肝纖維化的原因。

楊建華提到,早期肝纖維化並不會有明顯症狀,即使有症狀也是非特異性的,例如乏力、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脹氣、便秘,或是肝臟部位(上腹或右上腹)有疼痛感等,與很多腸胃道疾病的常見症狀相通,因此很難只以症狀評估是否患有肝纖維化,只有透過客觀檢測,才能正確評估與診斷。

肝纖維化的檢測方法,可分侵入性與非侵入性2種,楊建華說明,侵入性檢查正是指肝切片,但因不少人擔心出血風險或疼痛,接受度不高。非侵入性檢測方法則可分成腹部超聲波檢查、肝纖維化指數FIB-4、肝纖維化掃描(Transient elastography , TE)、肝纖維化及脂肪肝量化分析4種:

▸1. 腹部超聲波檢查:可觀察到肝臟的表面及內部的質地,進而判斷出肝臟是否有纖維化、肝硬化的可能,但也因易隨醫師主觀看法而會產生判斷差異性。

▸2. 肝纖維化指數FIB-4:透過抽血得出肝功能(GOT、GPT)、血小板,以及年齡,以此計算出肝纖維化程度,準確率約7至8成,但計算結果會受到肝臟急性發炎導致的肝功能異常影響。

▸3. 肝纖維化掃描(Transient elastography , TE):利用特製的超聲波探頭釋放出輕微的衝擊波,來測量肝臟的硬度,但不會有超聲波影像,且過於肥胖、腹水、肝腫瘤及肋間隙過小者不易測量,準確率約9成。

▸4. 肝纖維化及脂肪肝量化分析:使用高頻超聲波(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 , ARFI)或剪力波(shear wave elastography)加以診斷,兼具肝纖維掃描優點的同時,較能避開腹水、腫瘤、血管影響,且能對應病理分類的F0-F4,藉由它的壓力換算出肝臟纖維化的程度,準確率約9成。

醫師教你8大護肝方法 患者嚴格執行找回健康

關於這名科技新貴的治療,楊建華透露,由於患者擔心治療影響日後工作狀況,也害怕身體健康惡化,因此先鼓勵他積極面對,並建議接受飲食控制、運動、減重以及抗病毒藥物治療。而這名個案也很配合,不只運動做到531 (每周運動5天以上,每次30分鐘以上,心跳110以上),更嚴格執行飲食控制、不喝酒, 經過3年的治療與追蹤,不只體重回到正常值,且脂肪肝狀況改善不少,肝纖維化的程度更由重度變為輕度,終於換來健康人生。

▸1. 定期體檢與追蹤:建議每年定期追蹤肝臟狀況,若檢測異常,輕度肝纖維化者建議半年至1年追蹤1次,中、重度纖維化者則建議3個月至6個月追蹤1次。

▸2. 避免不當用藥:針對少數有傷肝疑慮的藥物,使用時應根據醫囑正確用藥,並定期檢測肝臟功能。

▸3. 規律運動:有氧運動能有效減少內臟脂肪,避免脂肪肝上身。

▸4. 控制體重:根據文獻證實,減重可改善肝發炎、肝纖維化。

▸5. 避免長期飲酒:其實最好別喝酒,因為酒精經過肝臟代謝後,會加重肝臟負擔。

▸6. 控制飲食:避免高油脂、高糖、高膽固醇飲食,盡量以清淡、易消化為主,且定時定量,避免暴飲暴食。

▸7. 避免熬夜、充足睡眠:熬夜會影響晝夜節律,可能會連帶影響肝功能運作與身體免疫力。

▸8. 護肝保健食品:針對非酒精性肝炎者,也許有些保健食品能夠增加肝臟抗氧化、抗發炎能力,如含有朝鮮薊、桃仁、柴胡湯、丹參等成分的保健食品。但建議選擇前最好諮詢醫師、營養師建議!

最後,楊建華提醒民眾,維持良好生活習慣、定期檢查肝臟狀況是保肝的不二法門,一旦發現有肝纖維化、肝硬化或肝癌的情況,也不要放棄,反而要更積極與醫護人員配合,找出最適當治療方式,才能讓肝臟長長久久,不讓人生由彩色變黑白。

原文網址: 脂肪肝|4旬男肝臟長期發炎患重度肝纖維化 靠8護肝方法找回健康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25021?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糖尿患者小心惹乙型肝炎 免變腎病肝硬化肝癌 小心3大高危症狀
糖尿患者小心惹乙型肝炎 免變腎病肝硬化肝癌 小心3大高危症狀

慢性腎衰竭的成因眾多,但大多數個案也與糖尿病有關。另一方面,乙型肝炎亦可引致腎小球發炎。因此若然同時出現這兩個問題,又沒有加以控制,腎衰竭風險便會增加。

乙型肝炎|小心3大乙肝症狀 疲勞也高危!
未惡化至肝硬化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一般沒有症狀,大部分病者在出生時感染,身體無法自我清除乙肝病毒,病毒一直寄存於體內,並對肝臟造成慢性傷害。急性乙肝症狀相對明顯,可出現右上腹脹痛、疲勞和黃疸等。不少年老患者一直沒有接受身體檢查及未見乙肝症狀,很易忽略潛藏健康問題,往往直至衍生肝硬化、肝癌或腎病,有明顯症狀才知曉。若然乙肝患者於老年時出現糖尿病,更會加劇對腎臟的傷害。幸好,隨著身體檢查流行,愈來愈多人提早發現肝酵素升高,發現乙肝感染,可以及早治療。

慢性乙型肝炎一樣,腎病進展緩慢,僅得部分人出現早期腎病症狀,例如膜性腎小球發炎,可出現水腫和蛋白尿。但除非蛋白尿明顯增加,尿中有泡沫,患者才較易察覺不妥並求醫。不過,並非所有腎病患者都有蛋白尿,另有些病人會出現疲勞、食欲下降和身體痕癢等無指向性的症狀,患者可能疏忽了事,以致未能及早求醫。

乙型肝炎|糖尿患者一旦感染乙肝 須早求醫
乙型肝炎患者特別是年長或同時有糖尿病或高血糖的人士,應該定期進行腎功能檢查,包括血液和小便檢查、計算腎絲球過濾率(eGFR)等。如果乙肝病毒患者確診糖尿病或腎病,在展開乙肝治療前,首先應審視以往治療乙型肝炎的藥物(如有),近期的肝、腎功能指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藥物副作用。

舊一代乙型肝炎抗病毒藥物副作用較大,有可能影響腎功能、電解質數字和導致骨質流失。新型乙型肝炎抗病毒藥物抑制病毒有效性高,抗藥性低,對腎臟影響不大。如果患者本身腎功能不佳,可考慮直接使用新一代抗病毒藥物。若患者一直使用舊一代藥物,而又察覺到腎功能逐漸下降,便可能需要更換新一代抗病毒藥物。因此,長期使用乙肝抗病毒藥物的患者,隨年老可能出現糖尿病和腎病併發症時,需要與主診醫生商量制定新的治療方案。

乙型肝炎患者如無肝硬化等嚴重併發症,過去亦沒有明顯的健康問題,使用糖尿病藥物的選擇便更多。醫生可根據病人糖化血紅素(HbA1c)數值得悉患者過去三個月的血糖狀況,再根據病人的舊有病歷,制訂適合患者的糖尿病藥物或人工胰島素。

維持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有助控制血糖和血壓,減少對腎臟的傷害。乙型肝炎患者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包括驗血及驗尿等,向主診醫生了解腎功能的數值變化,以保護腎臟健康,及早選擇最適切的治療方案。

撰文:腸胃肝臟科醫生 馮玨樑

資料:
https://www.singtao.ca/6350985/2023-08-23/news-%E7%B3%96%E5%B0%BF%E6%82%A3%E8%80%85%E5%B0%8F%E5%BF%83%E6%83%B9%E4%B9%99%E5%9E%8B%E8%82%9D%E7%82%8E+%E5%85%8D%E8%AE%8A%E8%85%8E%E7%97%85%E8%82%9D%E7%A1%AC%E5%8C%96%E8%82%9D%E7%99%8C+%E5%B0%8F%E5%BF%833%E5%A4%A7%E9%AB%98%E5%8D%B1%E7%97%87%E7%8B%80/?variant=zh-hk

返回

立即測試骨質疏鬆風險

完成測試後,有機會獲免費骨質密度檢查 (DEXA) 乙次骨質密度檢查優惠券乙張

閣下資料將會用作此推廣活動聯絡用途,如因資料有誤而未能聯絡閣下,本公司一概不負上任何責任。

action success
×

web design by Inspi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