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婦科內診:用於檢查陰道、宮頸、宮體、輸卵管、卵巢及宮旁結締組織以及骨盆腔有無異常,是婦科健康檢查中最基礎的檢查項目。
② 陰道微生態:針對白帶的檢查和分析,了解陰道內的菌群類型、清潔度和PH值,判斷陰道是否有炎症。
③ B超:主要是對子宮及雙附件進行檢查。子宮B超分為腹部B超、陰式B超兩種,通常被檢者可自由選擇,但有時婦科醫生會更推薦後者。
④ 宮頸癌篩查:包括TCT(超薄細胞學檢查)和HPV(人乳頭瘤狀病毒檢查)兩種,前者主要檢查宮頸細胞情況;後者則是檢查被感染的HPV類型。
⑤ 乳腺癌篩查:準確來說,乳腺癌並不屬於婦科健康檢查範疇,但作為女性高發癌症之一,進行婦科健康檢查時加做乳腺癌檢查很有必要。
乳腺癌檢查分為乳腺B超和鉬靶檢查。一般來說,年紀較輕且沒有高危因素的女性,只選擇乳腺B超即可;但對於40歲以上或存有乳腺癌高危因素,如有家族病史、未曾生育、未曾哺乳、絕經年齡>55歲等女性,則建議兩種方法同時篩查。
2.婦科健康檢查有檢查性傳染病嗎?
隨着社會觀念的轉變,性傳染病的發病年齡也呈年輕化趨勢,因此很多女性朋友想了解婦科健康檢查中是否有檢查性傳染病的項目?
一般來說,婦科健康檢查中一般不會包含性傳染病檢查項目,除非被檢者有特殊要求,就需要自行增加檢查項目,但宮頸癌篩查除外。
宮頸癌是目前唯一病因明確的惡性腫瘤,99.7%宮頸癌都是由持續感染高危型HPV引起的,而HPV感染就是女性最常見的性傳染病之一。也就是說,當你正在享受新生活的愉悅時,HPV有可能已經侵入到你體內,增加患宮頸癌的風險。
值得慶幸的是,大多數情況下,人體感染HPV病毒後都會被自身免疫系統清除自愈;而從宮頸感染HPV到最終真正發生癌變,中間可能要經歷上皮內癌前病變、早期微小浸潤癌、浸潤性癌等過程,這個過程短則幾年,長則十幾年甚至更長。
因此,定期做宮頸癌篩查,能真正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有效提高宮頸癌治癒率。
剛才我們說到,宮頸癌篩查有兩種,分別是TCT檢查和HPV檢查,那麼選擇哪種比較好呢? 香港體檢中心建議,按照美國指南的推薦,所有超過21歲的女性都應當進行宮頸癌篩查:
① <30歲的女性,應每3年進行一次TCT檢查(由於此年齡段處於性活躍期,應適當增加衣原體、淋病、艾滋病、梅毒等性病檢查,可每1-2年檢查一次。);
② 30歲以上女性,可每3年進行一次TCT檢查,或聯合TCT和HPV檢查,如果初始檢查結果為陰性,可每5年進行一次聯合檢查。
除了定期進行宮頸癌篩查,適齡女性也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宮頸癌疫苗,雙管齊下,才能很大程度減少宮頸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