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16.2021
【夏日炎炎】你有聽過熱傷害嗎?中暑原來是熱傷害的一種!

每年香港的夏天都會連日高溫不斷,更會升到三十幾度,非常炎熱。不少人假日外出活動時,都經常忽略定時補水、事前做好防曬等等,大大增加了熱傷害的機會。到底什麼是熱傷害呢?中暑又和熱傷害又有什麼關係呢?
什麼是熱傷害?
熱傷害是指身體處於炎熱環境下,外界環境溫度比體溫高,散熱的效果變差,身體不能維持正常的溫度,導致各種不適的症狀。常見的熱傷害包括:
-熱痙攣
-熱衰竭
-熱昏厥
-中暑
1. 熱痙攣
在高溫環境下長時間活動,有機會出現大量流汗、體內電解質(如鈉、鉀離子)流失,導致四肢出現肌肉痙攣的現象,多出現於大腿、小腿與手臂,可以持續1到3分鐘。
如果熱痙攣的情況愈來愈劇烈,有機會導致呼吸困難,應盡快治療。
2. 熱暈厥
此症狀多見於炎熱的環境下,患者要長時間站立,如軍隊訓練、學校早會等。由於皮膚血管擴張可以幫助散熱,血液會在體內重新分配。
大量血液和因久站而回流不順的血液,會流到皮膚等周邊血管和四肢,導致腦部血流短暫不足,出現暈厥。
與中暑不同的是患者的體溫大多是正常的,但若不即時進行相關處理,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中暑。
3. 熱衰竭
熱衰竭是患者待在高溫炎熱的環境下太長時間、持續流汗,且未補充適當的鹽分及水分,導致血液循環衰竭。
患者會有頭痛、疲倦、無力、噁心、嘔吐、蒼白、肌肉痙攣、躁動、血壓降低、休克,甚至昏迷等現象。
患者的體溫大多正常或稍有上升,由於體溫不算太高,因此只要盡快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死亡風險很低。
4. 中暑
中暑(heatstroke)是4種熱傷害症狀當中最嚴重的,可以分為兩類:
- 傳統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
多為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濕度改變的適應力之人士,例如: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
- 勞動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
患者則多為需在高溫高熱環境中工作的工作者,例如:農夫、搬運工人、與運動員
患者的身體無法正常散熱,皮膚滾燙潮紅、脈搏及呼吸加快、低血壓、頭痛和頭暈、噁心、視力障礙。情況惡化時,體溫升至超過40℃,中樞神經出現異常;更會引發意識不清、休克、心臟衰竭、昏迷、抽筋、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死亡率約為30%-80%。
如果遇到有人中暑,可以按照以下 4 個步驟去處理狀況:
- 移到涼爽的地方
將患者移到涼爽、有遮蔭的地方,解開患者衣物。
- 將患者的腳抬高
讓患者躺下,並抬起患者雙腳高於頭部的位置,幫助下肢血液回流。
- 患者要補充大量水分
除了補充水分,運動飲料或電解質飲品也可。
- 為患者的皮膚降溫
可以用凍水噴灑,或用沾有凍水的海綿擦拭皮膚;腋下或頸側可以使用濕毛巾冷敷,用扇撥涼或吹風扇降溫。
患者應該可以在30分鐘內,身體開始降溫,不適感慢慢消退。
資料:
-
- NHS
-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圖片:freepik
相關服務